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建筑诺贝尔"
2012年2月2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也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全世界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中国人。此前获此殊荣的有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瑞士建筑大师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巴西建筑奇才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da Rocha)等。美籍华人贝聿铭也曾获此殊荣。
普利兹克建筑奖基金会主席托马斯·J·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r)2月28日在洛杉矶陈述评委会的颁奖决定说:"将此奖授予一位中国建筑师,标志中国的建筑理想方面的作用得到世界认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在未来几十年里还将对世界有重要的影响。"评委会还特别强调,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应与中国独特的传统相结合,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路线。
现代与传统、实用与浪漫的结合
"传统"与"可持续"正是建筑师王澍作品的主要风格。王澍完成的第一个主要作品是2000年时的苏州大学文政学院图书馆。作品主要体现了"书"与"山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突出了苏州园林的风格。也是在同一年,王澍进行了第一次重要的出国参展,地点就是德国首都柏林。当年邀请王澍等8位年轻中国建筑师来柏林参加"土木"展览的德方负责人之一是爱德华·科格尔(Eduard Koegel),如今在柏林工大中国文化与科技研究中心任教。科格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对王澍作品印象很深:
"用拆迁建筑的部分材料建造新的建筑,所谓的'回收利用'是王澍的风格,当然他在选材时是非常花心思的。此外,他偏爱选用自然材料,比如竹子,木头,这也让王澍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独出一格。"
充分发掘建材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也在王澍的其他主要作品中得以体现,比如宁波美术馆项目,宁波五散房项目,还有宁波博物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工程也是王澍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他的所有作品都本着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结合中国南方水墨山水画的元素,让他成为脱离中国城市规划主流的"另类"。曾经就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在在德国、北京和乌鲁木齐分别有设计公司的德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亨内克(Christian Hennecke)认为,王澍之所以可以在设计时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与他所在的工作地点有关:
"与北京比起来,一些江浙城市无论是在城市规划,还是建筑建造的质量,以及工程管理的水准上,都超过北京。北京的官僚因素太多,腐败现象太普遍,有些工程难以落实。"
中国城市规划难以改变
柏林工大中国文化与科技研究中心的科格尔补充说,王澍获的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定会让他的建筑哲学,即让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城市与田园互补,实用与浪漫相融等获得更多关注,也可能会让更多建筑师学习效仿。不过科格尔不认为,王澍一个人的成功和获奖会让中国的整体城市规划彻底变革:
"因为中国人口密集,城市化发展迅速,建筑面积十分有限,加上建筑业的商业运作因素,导致并非最理想的、最环保的建筑理念可以主导中国的城市规划。"
与中国有紧密项目往来的德国建筑师亨内克也认为,王澍的获奖是否能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要看:
"王澍是否保持自己的风格。如果他成名了就摒弃一贯的理想,而只作一些庞大但肤浅的项目,就没什么意义了。"
王澍自己得知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获奖是巨大的惊喜。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坚持不懈会有结果。"
2012年普利兹克奖的颁奖典礼将在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杰出贡献。获得者可得到10万美元奖金、一份证书和一个铜制奖章。
作者:谢菲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