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中国人?爱因斯坦究竟写了什么
2018年6月1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近日,爱因斯坦文献项目(Einstein Papers Project)的高级编辑罗森克朗茨(Ze'ev Rosenkranz)将爱因斯坦的日记从原文的德文翻译成英文出版,书名为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
这本新书的介绍中写道:1922年秋,爱因斯坦与当时的妻子埃尔萨开始了对远东和中东为期五个半月的旅程。这些地区是这位著名物理学家之前从未踏足过的。爱因斯坦在香港、新加坡停留,两次短暂访问中国,在日本进行了六周的旋风式讲座之旅,在巴勒斯坦旅行12天。新书的内容就是爱因斯坦在这次旅程中的完整日记。
英国《卫报》的报道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关注。罗森克朗茨也向《卫报》表示,不少人会对他说,爱因斯坦的言辞所流露出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爱因斯坦那样的想法占据主流。但罗森克朗茨认为,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时代,毕竟也有人持"更宽容的看法"。
名为"爱因斯坦文献收集"(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的网站,提供爱因斯坦文献的数字化版本。在上面可以找到爱因斯坦在1922年秋至1923年的远东、中东之旅的日记的德文原文。他的文字许多是"电报式"的短语。
爱因斯坦抵达香港后写道:"这是我在整个旅程中迄今见到最美的景色。"连绵的山,狭长的岛,港口,清凉的空气。乘车参观香港岛,看到大海、峡湾和多样的景色。路途中还经过一个渔船交织的小渔村,看到一个看上去似乎很欢乐的中式葬礼,"还有受苦的人们,男人、女人,为了一天5分钱砸石头、背石头"。他写道,中国人的繁衍甚多就这样受到经济机器的无情压榨,"我觉得,在他们的麻木中几乎察觉不到这一点,但却是令人难过的景象"。
爱因斯坦还乘坐了缆车参观太平山顶,并注解说,中国人和欧洲人是分开的。在次年初再次来香港重登山顶时,爱因斯坦还写道,沿途都是中国男人、女人和孩子,呻吟着把砖背上山。"地球上最可怜的人民,受到残酷的虐待和压榨,待遇还不如牲畜。-这就是他们的隐忍和安于现状所获得的报答。"
之后,爱因斯坦和妻子埃尔萨参观了香港与大陆相连地区的中国人街区。他写道:"勤劳的、脏兮兮的、麻木的人民。"房子密密麻麻,千篇一律。"在港口后面是食肆,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着,就好像欧洲人在树林里解决内急一样。一切都很安静,很有礼貌。连孩子们也没什么热情,看上去有些麻木。如果这些中国人把其他民族挤走了,实在可惜。对我们来说,这样想想都觉得无法言说地无聊。昨天晚上还有三名葡萄牙人中学老师来拜访我,他们宣称,中国人无法被教授逻辑思维,特别是对数学没有任何天赋。我发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很小。我不明白中国女性对男性有一种怎样的致命魅力,使后者即便面临养育子女的难题也难以抗拒。"
几天后,抵达上海,爱因斯坦描述了吃饭时看到窗外的一场中式葬礼,"有很大的响声","有很多颜色","对我们的品味来说相当原始、近乎滑稽"。食物非常精美,无穷无尽。人们不停地用筷子从许多共用的碗碟中搛起食物。
在中国人街区散步,街道越来越狭窄,满是行人和苦力的小车,满是尘土,空气中有各种气味。他的印象是,极为艰苦的生存斗争下,这些备受忽略的人们看上去温和、大多数麻木。没有争吵。甚至做苦力的人也从未流露出痛楚的表情。总是忍耐,时常更像是机器而不是人。"有时候好奇地微笑。我们这样的欧洲人来访时,相互盯着看非常好笑。特别是埃尔萨拿着她的眼镜看上去更是如此。"
爱因斯坦之后再次描述了这种有趣的"对视"。"在乡村,相互盯着看比城里更好笑。孩子们既好奇又害怕。在尘土与气味之中,几乎都是欢乐的表情。我将会时常乐于回忆这一幕。"
爱因斯坦第二次前往上海,写道:"上午乘汽车参观市郊,到处是坟冢,不允许迁移。中国人脏兮兮的,饱受痛苦,麻木,和善,结实,温和以及--健康。大家对中国人众口一词地称赞,但都认为在做生意的工作方面,其思考力不足。最好的例子是:同样的工作,他得到的工资少10倍,但一个欧洲人作为店员还是能成功地与他竞争。"
新书的译者罗森克朗茨也向《卫报》指出,爱因斯坦在日记中所流露出的想法是"不设防的","他没有意图要发表这些"。
本文中爱因斯坦日记的节选引用得到了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