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危害者和受害者
2012年11月2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岛屿下沉、冰川融化、沿海地区被洪水淹没、土壤干枯……,气候变化早已降临到门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然而,我们很少把发达国家的城市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即便如此,也只是看到城市对地球变暖承担的责任。因为城市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用水的60%,并排放全球温室气体的70%。
另一方面,城市也是地球变暖的受害者。德国汉堡气象研究所参与“气候校园”项目的海柯•施伦茨恩(Heike Schlünzen)教授说:“ 因为城市建筑密集,太阳的热量,以及住户和企业排放的余热,都滞留在楼房之间,导致城市气温升高,这样可能引起热应激:如果夜间气温超过二十度,很多人会睡眠不佳。”
汉堡市建起密集的测量网络
施伦茨恩和她的研究小组把德国大都市汉堡变成了城市气候研究中心。在汉堡城区的不同地点都设有测量站,连续记录空气温度和湿度、降雨量、风力,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这些测量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向“气候校园”的一台电脑传送数据,目的是找出不同地下水位和土壤特性对水分蒸发、冷却以及当地城市气候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城市模型,其精确度足以测量各建筑物、公园,乃至树林产生的作用。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测量结果,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夜间过热现象采取应对措施。例如,汉堡市政府曾考虑把外阿斯特湖辟为建筑用地,研究者们提出反对:因为石材面积的增加,会导致水份蒸发减少,由此产生的冷却效果没有了,周围地区便会变暖。这一点说服市政府取消了建筑计划。
在城市实地测量的数据,得到了在欧洲最大的边界层风洞模拟实验的补充。项目负责人贝尔恩德•莱特尔(Bernd Leitl)说,边界层位于地面100至200米以上,人们将它用作生活空间。德国汉堡和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微型模型展示了风对城市气候,以及污染物传播的影响。高楼大厦原本有利于城市的通风,因为它们会疏导气流。但是,如果大楼排列不当,就会产生所谓的下冲气流,对空气进行混合,使温度下降。大楼排列不当也会导致剧烈的阵风,让沿街行走非常不适。因此,科学家们先在风洞测试一栋新的大楼对气流有何影响。
施伦茨恩表示,她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后代造福:“我们得出的数据,可以告诉政界,城市规划必须使它以后适宜人们居住。”如果现在不采取适应措施,可能会为今后带来更高的成本。而且,还会给个人带来不幸,例如,如果私人住宅因为影响城市气候而必须拆迁的话。
视角转换:以人为本取代数据
然而,对德国弗赖堡大学林业和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气象学家安德烈亚斯•马扎拉奇斯(Andreas Matzarakis)来说,光凭汉堡的测量数据和统计基础还不够。重要的是人对气候的感受,这是人文气象学研究的课题: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收集数据上,而要更多地把人视为一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交流的系统。马扎拉奇斯说:“人难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它们对人们舒适度的影响,要比想像的小得多。”事实上,一阵迎面而来的新鲜空气,一棵可以纳凉的树,会影响生活质量。在德国最炎热的城市之一弗赖堡,科学家们参与决定了一块空地的设计。该市老犹太教堂广场原来种着草和树,新的规划要以石板取代草坪。马扎拉奇斯和他的团队则发出警告:这样做会使广场变得太热,因为石头储存热量,使广场温度升高,使人难以忍受。
就地研究 全球行动
负责协调各研究机构城市气候研究项目的吕迪亚•敦美尼尔•盖茨(Lydia Dümenil Gates)说: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数据为依据,重要的是把信息汇集起来。但是,气候变化条件下城市气候领域的经验交流还远未实现。大学对合作的支持不够,政界则要求不够,尽管有一些努力,例如试图汇集欧洲气候信息的“联合项目行动”(JPI)。没有合作和互相支持,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无论是在门槛或者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还是在未来的超大城市。
作者:Wiebke Feuersenger
责编: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