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2011 int. bettina gransow

采访记者:谢菲2008年11月24日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汉学家贝婷娜-格兰索教授30多年前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前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格兰索教授正在中国农村交流考察。30年来,她一直从事相关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格兰索教授目前负责一个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研究项目。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记者谢菲请格兰索教授回忆了30年前在中国的经历,以及过去这几十年中她眼中的中国的发展变化。

https://p.dw.com/p/Fz9G
蔬菜大棚外等待天明的农民图像来源: Xiao Xu

问:格兰索教授首先感谢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30年前,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您当时恰巧在中国,而且在农村地区。您能不能谈谈30年前在中国的经历?

答:准确的说,我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前就到了中国。那是1978年夏天,我第一次去中国,同行的都是汉学学者。当时中国还处在文革时期,还是"毛泽东思想"盛行的年代,农村里还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无论男女穿的衣服都一样,不是绿色就是蓝色。我们当时在长沙附近的一个人民公社。而且在旅途过程中把谈话都作了书面记录然后装订成册。我多少年都没有看过这个册子,这次在准备采访之前,我又拿出来翻了翻。册子的封面上写着"处在孤立之路上的中国-一本变革记录"。我想这个标题足以表明,在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改革就要开始。

问:您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答: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正式开始,所以很多迹象也只是一种暗示或是趋势,比如农业政策将有所改变,还有人民公社有可能被取消等。之后真正改革的过程当然还持续了几年时间。

问: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经济腾飞奇迹。如果我们就中国农村居民来说,您认为,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有何受益?

答:这个问题要分时期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主要在农业方面,80年代的前半段时期,中国农民的确从农业政策改革中受益不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从80年代中期以后,至整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影响是很不同的。比如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好像修铁路,或是建造一座火车站等,不同的农村居民会从中获得不同的益处。比如有的人会巧妙的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人大多数是有权的人,如果他事先知道在哪里要建一个火车站,他可能会指定在那里建一座酒店,从经营中获利。但是也有一部分农民恰恰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牺牲者。中国有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因为大量农业用地都被改作了建筑用地。所以在谈农村居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受益情况要区分来谈。

问:中国政府倡导全国上下建立"和谐社会",依您之见,中国目前的社会有多和谐?或者,我换个问法,中国目前的社会有多不和谐?

答:"建立和谐社会"这一提法实际上是源于中国新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发展经济的政策把经济增长摆在了一切工作的中心。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社会以及生态方面的诸多后果。建立"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想减缓社会以及生态方面产生的问题。所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属于"和谐社会"这一政策之中。另外,"和谐社会"并不单指中国内部的发展,也包括中国在国际上,在全球经济领域里的地位等。

问:您目前正在主持一个有关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研究项目。能不能具体做些介绍?

答:这个研究项目重点在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外来人口涌入问题,也包括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措施。这是"德国研究联合会"关于"超级大都市发展"的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从2004年开始,中国有了关于农民工工伤事故保险。中国还有若干试验项目,就是如何能够将农民工也融入社会福利保障系统。不过这些试验开展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多是地区性质的实验,而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大。所以要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也要适应流动人口多这一特点。

问:格兰索教授,这个项目听起来很有意思,预祝您取得成功。同时非常感谢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