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微博是被审查制度勒死的?

Frank Sieren2015年3月2日

微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当局的审查,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强劲的竞争对手使微博不复往昔繁荣。

https://p.dw.com/p/1EjtG
Sina Weibo China Konzern Gruppe Marketin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微博显然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3月1日,对微博用户的名称、帐号、简介等进行规定的《帐户十条》开始执行,网络实名制开始全面普及。在言论完全自由的德国,如果要实行这样的规则也许会有好处,因为这样可以让那些在网络上发表无耻言论的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是利用假名在散播不当言论。而在中国,因为人们不清楚哪些言论是政府可以容忍的,而哪些不是,所以这样的规定是一种巨大的限制。这会导致微博用户数量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下坡路之后继续减少。而造成这样的结果显然也不是政府的本意。言论审查的手段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

根据新规定,只有向有关机构提供自己的真实个人数据,才能够设置一个假名作为昵称。政府需要弄清楚用户的真实身份,但是其他网友不会看到这些信息。谁要是"说错话"了,那么很快就会有安全机构的人上门拜访。最初被审查机构作为监视对象的大多是明星帐号,如知名音乐人、演员、艺术家等,这些人目前只会在网上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而现在,政府也将普通用户纳入视线范围,他们不希望"意外"出现。

分享私人生活为主

当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中国人使用社交网络也不主要是为了整天讨论政治,或者甚至是密谋策划什么革命。他们更愿意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现状,发发美食照片,或者是秀一秀最近又去哪里度了假。不过,谁要是不小心,也有可能会像一位16岁少年一样,仅仅因为在微博上发表 "谣言"就遭到逮捕。

不过,对于微博来说,竞争对手的成功对其造成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当局的审查。尤其是腾讯公司出品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在最近几年来已经以缓慢但稳健的步伐赶超了微博--而且是在各个领域。不管是给好友发个语音短信,传送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微信都比微博要方便快捷得多。所以大多数微博用户早就已经"转战"微信,过去的微博帐户已经几乎不用了。2013年,微博注册用户还有5亿个,到2014年就只有3.31亿了,而这个下滑的趋势还在继续:目前用户数量已经降到2.75亿,其中还有六成的用户在注册之后就没有发过一条微博。微博上内容的94%都是由5%的用户编写转发的--这些数字都反映了微博已经是一个正在死去的网络服务,因为它失去了网民的兴趣。

Global Media Forum GMF Foto Frank Sieren
本文作者

成功的竞争对手

与之相比,微信(Wechat)的发展简直是如日中天。目前已经有4亿人在使用这个软件,而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谁要是在中国生活较长的一段时间,希望和当地的中国人保持联系的话,那就绝对绕不开微信。微博所错失的市场,早已被微信占领:在中国以外,目前也有超过1亿微信用户。这对于来自美国的WhatsApp来说,已经构成了足以引起重视的竞争力。一年前,脸书(Facebook)公司以15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拥有7亿用户的WhatsApp--这个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网络服务。

微信与WhatsApp相比具有不少优势:可以免费地进行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而且用户无需像使用WhatsApp那样把信息逐字输入,而是可以直接发送语音消息。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已经开始和中方进行谈判,希望能在汽车里安装语音聊天设备,这样驾驶者无需将手从方向盘上移开就可以使用微信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在行车过程中也能和朋友聊天,这远比汽车发动机的马力更重要。

China Zensur Messenger App
微信目前的发展如日中天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Chen Weiming

不止是交流

腾讯还在不断继续开发微信的新功能,如今用微信都可以在超市或者网店购物支付了。今年春节,中国网民中掀起的狂热"抢红包"大战就证明,微信在网上支付这个领域也已经占据了翘楚地位。今年春节期间,"红包"服务被使用了超过10亿次。虽然阿里巴巴也在微博提供同样的服务,但是腾讯却签到了更好的合作协议。比如微信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合作的"看春晚抢红包"活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政府更偏爱微信,还有另一个原因:微信上的东西不像微博上一旦发表人人可见,而是只有建立了朋友圈关系或是关注了公共微信平台的用户才能收到。由于微信是和手机号绑定的,所以大多数用户的个人信息本来就不难掌握。不过,这也并不能保证政府是否有一天也会出手,限制微信用户的自由。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是德国最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20年来他一直在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