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松:为什么关注中国社会的极端倾向?
2017年8月2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王庆松出生于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时期他还只是个孩子。然而,尽管文革结束已经40多年,这位艺术家仍觉得,中国依然处处有着文革的影子。他说:我们依旧倾向于走极端:一定要遵从某人,一定要在某个椅子后面集中,我们就是这么受教育的,在所有的生活领域都一样:工作、教育、经济,都是这么运作的,表面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意识形态还是老一套。
王庆松在柏林展出了大幅作品。在这个超大型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么一种安排出来的画面:十来个人在一个大厅里粘贴数不清的广告,一张紧挨一张。画面上是数百个著名商标的广告:莱布尼茨(Leibniz)、戴尔(Dell)、麦当劳(McDonald's),都是手画的,形式一致。这与文革有什么关系?王庆松解释说,文革时期,为了政治的或文化的立场,每个人和每个人斗,今天,在商品化时代,发生着同一个模式的同样的事情。现在,犹如当年的文革时期,大家依然互斗,只不过换上了经济战场上。他说,在他所住的地方,楼梯间的一张张小广告不断会新的广告所覆盖,现在,这叫"经济竞争",当年叫"阶级斗争",而相互争斗的方式、方法,并无改变。
一群广告画家为王庆松的作品专门画了这些广告画:那些大字类似于当年文革时期各派之间的大字报,使用各种醒目手法,彰显自己的立场。王庆松说,当年人们用大字报,如今使用广告,而争斗、冲突依然很相像,相互诬告,直至破坏。他觉得这挺有意思。
中国社会在往回走
王庆松在柏林展出的作品取名"竞争"。该作品创作于2004年。中国社会的极端倾向直到今天都是他的题材。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什么是中国特色?
王庆松的解释是,在中国没有个性主义,就思维而言,人还没有解放,这一文革的意识形态遗产依然还在负面影响着中国社会,眼下,这一影响更甚,社会日益接近文革,走的是一条回头路。他指出,虽说已不是相互打杀,但在意识形态上,气氛相当紧张。现在,在国企和行政单位,甚至又要求大家相互批评。很多人在内心反抗,他们没有忘记文革。尽管这样,他说,他仍明确地感到,中国正在重蹈文革的覆辙。
王庆松从未与父母谈到过他们的文革经历。他说,父母不愿触及,因为,他们在文革中所经历的事情过于恐怖。他说,他是从文档中,从他自己弄来的材料中获得相关认知的。他将这些认知转变成了艺术反思。
王庆松,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的大庆(-原文如此。更多中国网站,例如"百度",说他出生湖北),有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坏孩子"之称。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起,他在北京生活、工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取笑唯物主义和商业化。由此,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问题。
"历史中的工作。当代摄影和文化的革命"作品展在柏林摄影展览馆展出至2017年1月7日。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