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电脑游戏与儿童探索世界

2005年12月1日

儿童多喜爱电脑游戏,一项统计证实,德国6至13岁的儿童至少每周玩一次电脑游戏。但电脑游戏在儿童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至今在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那里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ttps://p.dw.com/p/7Xuo
今年8月莱比锡举办欧洲规模最大的电脑游戏博览会图像来源: AP

波恩大学心理发展学家凯瑟尔(Kaeser)和弗格斯贝格(Vogelsberg)对90名儿童进行了调查。孩子们借助电脑游戏学习交通规则。电脑游戏刚刚结束和时隔6周之后,两位科学工作者分别对这些孩子们作了询问后发现,玩电脑游戏的孩子显然比不玩的孩子知道的规则要多。

不过,知道的多并不等于能够将这些知识成功地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这一“能力转换”问题在电脑游戏研究者那里占据核心地位。有关这一课题进行的各类调查和试验并不少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拿得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提高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虽然如此,科学工作者们在一点上还是有所共识。电脑游戏,不管它怎样翻新花样,它都是一种训练人的机器。这种机器运转时不断对使用它的人发出挑战信号,每战胜一次挑战,大脑就会释放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有助兴奋。接受挑战、战胜挑战、刺激大脑的兴奋状态,这一不断反复的周期过程特别有助于儿童掌握某种技能以及熟悉某类思维方式,比如,儿童可以较容易地熟悉立体三位空间思维方式,理解屏幕上出现的技术图像,而对物体透视性观察、培养空间感觉和逻辑思维这些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是电脑游戏能够提供的强项。这些强项的存在,甚至让某些人断言,电脑游戏将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他们引经据典,证实20世纪的后半期,人类智商水平提高迅猛的最大原因是非语言区域取得的进步,这同电脑的广泛使用有直接联系。


不会限制想象力

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上来,智商高就一定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目前能够在市场买到的电脑游戏软件都越做越“真实”,越做越身临其境。只是这一虚拟的交往空间会不会造成儿童染上“技术型封闭症”,导致他们的想象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对者当然说“不会”。他们指出很多孩子把游戏中的形象作为自己生活中的最爱,电子游戏岂不在激发孩子们的爱心吗?

也许以上两种观点都没有击中要害。电子游戏既不会遏制儿童的想象力,也不会激发他们的爱心。电脑游戏都是很具体的行为,或者说模拟的行为。同阅读一本小说作品不同,玩电子游戏不会让人深受“感动”,原因在于电脑游戏直奔目标,极其“实用主义”,人们玩游戏,为的是让现实受到考验,是在进行一种试验。柏林儿童电脑软件专家菲伊伯尔(Feibel)说,玩电脑游戏是梦境的延续,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