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社科院:中国消费物价指数被人为低估

2010年11月10日

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称,过去5年间,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这意味着,中国的通货膨胀严重程度高于纸面上的数据。

https://p.dw.com/p/Q4Re
图像来源: AP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数,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从2001年起,中国也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涉及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目前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

通货膨胀与维稳

在一份题为《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奇渊根据自己的测算指出,以2006年到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按照CPI的常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各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因此认为存在人为调整的痕迹,CPI被系统性低估超过7%。

根据官方统计,今年9月中国的CPI指数同比增长3.6%。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对德国之声表示,国内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目前发布的CPI指数不够"靠谱"。

胡星斗也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应该在10%以上,但与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一样,CPI被与社会稳定挂钩,"有人认为如果CPI指数过高,就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前景,可能会导致人心惶惶,老百姓会担心自己的存款不保险想通过其他方式避险,甚至有人认为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如果被赋予这么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的角色,就给造假提供了可能。"

而被人为压低的CPI会给决策者造成错觉,使得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胡星斗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不容乐观,"目前中国的货币发行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根据媒体刊登的数字,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即现金流通量加上存款,比美国的还要大。去年我们的M2增长了近30%,或者说去年一年就多发行了13万亿元,相当于每个人多了一万元。这大大超过了GDP和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肯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数据作假还是感觉差异?

徐奇渊在《中国证券报》上撰文指出,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程度目前仅为21%,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而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始终在3%左右浮动。实际感受和统计相差甚远,因此提出疑问。

此前在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表示,中国的CPI指数并未被低估,有关统计数据是科学和规范的,能够客观反映出价格上涨的真实情况。统计局官员强调,CPI是涵盖全面的综合消费指数,而人们感受突出的价格上涨只是在某些领域,如食品。因此CPI或通货膨胀被低估只是人们"感觉上的差异"。

经济学家胡星斗则指出,人为做手脚的可能性确实存在。此外中国目前CPI的编制也不合理,"人们生活中开支很大的一些项目,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居室用品购买和装修,在CPI指数编制中的比重偏小,而食品占的比重较大。"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与以前相比降低了。这其中也有人为的考量:"我们的CPI指标构成,基本上还是20多年前的构成模式。现在人们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被有意忽略,好使得CPI数字看起来比较小。"

作者:叶宣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