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导弹专家谈中国导弹的技术和其它意义
2007年1月25日德国之声:拉美尔先生,中国成功地利用一枚中程导弹,击毁人造卫星,这在军事上意味着什么呢?
拉美尔:从军事上看,利用这样射程的导弹击毁人造卫星,这对于中国整体军事技术的现代化来说,意义并不怎样的大。它的意义在于向外界展现中国军队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投射能力,特别是武器的定位能力,包括针对外空目标,也包括搜索与锁定这样的目标。
德国之声:中国这样的举措,对于远东地区,比如对那里的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说来,又意味着什么呢?东京和堪培拉都对北京的举动,作出了相当强硬的反应。
拉美尔:在军事策略上,中国此举非常重要的效应是对日本即将完成的反导弹系统,产生太空空间上骚扰与干扰的作用。击毁卫星产生的碎片同时也会给这一地区上空其他民用乃至军用间谍卫星,带来一定的威胁,从而妨碍它们比如有效地收集中国领土领空范围的信息。在这个层面上说,日本比澳大利亚更为敏感,因为日本特别在乎利用自身和美国在这一地区上空的卫星,来收集情报,随时迅速掌握中国军事动作的走向。
德国之声: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此举会引起本地区乃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剧新的太空军备竞赛这一危险呢?
拉美尔:我没有把握认为这一定会在冷战那种意义上,导致大规模新型军备竞赛的发生,因为中国军备的更新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国太空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尽管美国和日本对于中国这一举动,已经引起警觉,但我并不认为它们果真对此感到惊讶。事实上,大多数世界大国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都在加力发展自身的太空武器计划。不过类似日本这样的国家,是因为自身宪法规定的限制,决定了它在太空方面的种种不可能。同时,与中国进行这样的竞赛,这本身也并非没有风险,因为它势必导致日中关系走向更大程度的对抗,妨碍双边对话的可能。
德国之声:与此相关的一个事件是:中国前不久公开宣布具有制造航母的能力。你怎么看待北京这一政治性宣布,即公示自己具有在即便踞本土很远地区作战的可能呢?
拉美尔:北京方面在1990年代不断审视了自己购买航母的各种可能性,现在宣布自己有制造航母的能力,这本身并没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即便中国有这样的能力,要造出航母,也还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北京的公示当然意味着中国在发展所谓远洋海军方面的决心,但这样长的制造时间,显然这不是近期人们可以期待的军事行动的具体可能性。换言之:中国更多会继续关心自己的近海利益,防卫这样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着眼遥远地区,着眼那里未来的可能性。
德国之声:在中国利用导弹击毁卫星后不久,印度方面宣布成功回收卫星。中国媒体相当详细地报道了这一事件。这是否因为着中印两国正在步入世界大国在空间军事技术领域里的某种竞争呢?
拉美尔:中印双方在这一领域的行动,未必是在军事上,倒是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具有可以类比的性质,那就是双方都旨在公示自己作为拥有复杂空间技术的世界大国的地位。从空间军事的角度上看,双方现在的行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我不认为这样的空间军事竞争是双方现在关注的焦点。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