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记者们的“按摩乳”:安替谈中国新闻博客现状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2005年9月2日

第二届德国之声博客大赛9月1日正式开始,12名评委中照例有一名中国评委。上届评委是来自广州的文化记者木子美,本届中国评委则是北京的新闻记者安替。从木同学手中接棒后有什么感想,中国新闻博客的现状如何?德国之声中文网为此对安替做了在线专访。

https://p.dw.com/p/782T
本年度德国之声世界博客大赛的中国评委--安替

虽然安替的新闻博客创立时间不足10个月、点击量也无法与木同学的遗情书相比,但是,安替多年的互联网经历,比如担任锐思评论版主,却是他个人新闻从业的开始,为他积累下了不小的人气。自2004年12月,博客网站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年之久,拥有了上百万的博客用户,大约10%也即上千万的中国普通网民开始经常浏览他人博客的时候,安替也开始了博客写作,并保持着新闻博客平均每天七千的点击纪录。这在中文博客已属上乘,但在中国大陆愈益收紧的互联网控制背景下,新闻博客能否创造一个新的言论空间,抑或新闻人网络日记风潮下的故作呻吟?

按摩乳

问:跟你相比,国内新闻业者的博客好像谨慎多了,是否存在明文规定,限制记者们的私人博客,还是有一种人格分裂?

安替:真没听说有什么规定。很多中国的记者,在博客上基本上就展现生活的一面,很多原因也是因为职业道德,因为不能和过多涉及报社业务以免侵犯报社的权益。当然也有人突破了这些,写了好多采访手记。

“我觉得新闻记者上面,最受欢迎的就是按摩乳以及南袁北孟了。这是因为他们是文化和娱乐记者,冲突性小。还有的比较好的就是keso的技术新闻和评论。时事的真的有影响的少。”

(按摩乳,是三联生活周刊一位编辑的博客,嘻笑怒骂,意在对处境尴尬的中国记者群体进行精神按摩,大概是目前中国新闻博客中人气最旺的。)

问:看来新闻人在博客写作的时候还是比较克制。

安替: 因为博客基本都是个人负责的,其实好控制。

问:在木子美、流氓燕之后,中国的博客仍然是芙蓉姐姐的曝私型或者小家家的网络日记占主流?

安替: 要是算人气这当然算,而且,从颠覆主流价值来看,他们的意义也不容低估。但是,他们并不是我所说的主流。

问:你的意义的主流是什么呢,影响舆论的,网上舆论?

安替: 对,算影响力吧。就是言论被关注、被讨论、被转贴的程度,甚至被google到的程度,比如pagerank啊。这些都是指标。

(安替博客上的许多评论,特别是最近关于超女的讨论,比如永远热爱超女叶一茜宣言,转贴的超女民主试验,还有最近对华师大教授许纪霖的抨击,相当程度上引领了网上声音。)

问:长期而言,博客的讨论好象更私人化,有些削弱网民参与BBS的讨论啊。

安替: 是啊,中国无论是bbs还是博客都是一个舆论出口。博客相比bbs,个人更能看到成效,所以有从bbs转向博客的趋势。但bbs还是网上公共言论空间的主流,只是一部分分流到博客而已。

“我说的转向,更多的是个人转向。写博客,让你感觉到,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发言,影响到大众。那种以小博大的感觉很好。”

(虽然中国的博客还远远没有发展到法国、或者伊朗的水平,法国的博客们在今年对欧盟宪法说“不”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伊朗的博客们则在不久前的全国自由选举中发出了不可忽视的声音,相当程度上左右了选民的选择和选举的进程,但是,中国新闻博客的部落化开始令深入和持久的时事讨论成为可能,正在对中国媒体人自身产生意见影响,从而可能跳过BBS的浮躁和暴力化语言,间接影响大众舆论。)

搬家运动

(不幸的是,在安替博客不久前刊登了中青报资深编辑李大同的公开信后,中国互联网用户惊讶地发现,再也无法登陆安替博客所在的Blogcity社区了。中国博客们真实感受到了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也由此掀起了一场搬家运动。外界却有可能观察到中国新闻博客赛博空间转移后面的生活世界。)

问:你的博客被封之后,有失落感吗?

安替:没有啊。不上网,我还可以玩皮划艇,看电影,打网球。。。当然,我的工作是除了睡觉都在网上,家里的网都不断的,封了Blogcity,还有msn。很多朋友也都从blogcn, blogchina等出走的,都这样去了msn。世界没有距离。

问:你的新闻博客要比按摩乳的枯燥许多,也很容易触到当局的政治神经,展望一下中国博客的前景吧。

安替:喜欢按摩乳的肯定比喜欢我的博客的人多。而且,中国的互联网状况也已经好过很多国家啦,比如北朝鲜,估计只有一个人可以随便上网;2003年去伊拉克的时候,萨达姆更绝,连email服务器都屏蔽,幸亏他们不知道263。况且,博客并不只有一个政治的功能啊!光数量上,中国博客已经大大增加。

“今后,中国的博客会出更多的专栏作家,会有更多政治类博客并且发挥影响。”

(吴强)

德国之声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