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科斯里克首任主席的柏林电影节
2002年2月17日迪特科斯里克将德国电影事业从沉睡中唤醒。就在不久前,德国导演还在尽量躲避本国最大的电影盛事-柏林电影节。因为,德国观众对“德国制造”电影实在不感兴趣,有躲之不及之势,更何况积极参与评论了。也许这同柏林电影节本身不无关系。
80年代,德国电影界似乎对说教趋之若鹜。那时的电影仿佛饱含了传教士般的热情,企图以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姿态向观众灌输理想和进行教育。晦涩深奥的对白、过于舞台表演痕迹的演员、书生气十足的电影脚本,那个时代的德国电影实在是消遣的对立面,进电影院观看德国电影的,除非为数不多的几个铁杆影迷外,别无他人。
人们可能还记得导演冯特罗塔的影片“彻底疯狂”(Heller Wahn)的遭遇,观众对影片的反应和影评更象是一种扼杀,而并非影评或者同导演进行交流。我们不必先喜欢德国电影再产生对导演的同情,但当年观众的做法的确有些过分。
90年代,德国电影界一反思想沉重的说教,导演赶时髦似的争相拍起了喜剧轻松片并模仿国外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这些导演根本就没有被邀请前来参加柏林电影节,因为他们的作品被认为太轻佻,无法在国际竞争中与国外同行同日而语。
直到3、4年前,德国电影界才有了一定改观。新一代导演如提克维尔和施密特等开始让德国电影重振辉煌。如果没有错看了的话,这代年轻导演从老一辈同行的错误那里汲取了教训:提克维尔等人的电影不仅形式上生动迷人,他们的选材也是十分严格并能让人耳目一新。
平心而论,直到去年久任柏林电影节主席的德哈德恩没有及时发现德国电影界的这一变化。他还一直在循规蹈矩地排斥德国电影。他的这一错误归根结底导致了他并非荣耀地离开了柏林电影节。
科斯里克上任伊始便宣布对德国电影的青睐,他说,他会将这一点体现在电影节中。的确,他这样做了。柏林电影节最后几天放映的德国导演的作品引起了巨大反响。也许,提克维尔、格拉夫、德雷森和罗特拍摄的这4部参赛片子,均谈不上举世经典,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他们不必再担心来自国外的影片。
科斯里克从事电影促进工作20多年,对德国电影的结构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回,在他首次主持的电影节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这些知识,这一点可谓是科斯里克最大的贡献。他善于倾听和乐观的情绪,也使电影节获得了一种富有人情味的轻松氛围。
德国电影导演看重科斯里克,科斯里克也十分尊重德国导演,这大概可以看作是柏林电影节上德国电影重振其威的不错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