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女导演的戛纳情节
2014年5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她和戛纳电影节有不解之缘。凭借其导演生涯之初执导的一部短片,简·坎平(Jane Campion)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戛纳电影节上荣获短片金棕榈奖。1993年,她终于凭借故事片处女作《钢琴课》(The Piano)将金棕榈大奖收入囊中。2009年,她的电影作品《明亮的星》(Bright Star)也曾入围戛纳电影节。去年,坎平已可以为今年的评委主席工作热身--她担任了当时的短片评委会主席,
唯一一位获得金棕榈奖的女导演
现在她将和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或演员 威廉·达福(Willem Dafoe)一起决定国际电影界最重要的电影节奖项将花落谁家。迄今为止,坎平依然是唯一一位获得金棕榈奖的女导演。她被提名也许也可以被理解为戛纳电影节主办方平息争议的补偿方式。
两年前,当被揭晓,竞赛单元的入围者均是男导演时,戛纳电影节受到各方的严厉批评。今年,至少有两名女导演成功入围,而且评委会中女性占大多数,坎平担任评委会主席。坎平当之无愧,因为她被视为其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
因《钢琴课》而名声大噪
近20年前,《钢琴课》在全球各大影院热播,荣获多项大奖,广受观众好评。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年轻的苏格兰哑巴钢琴家带着9岁的女儿被迫远涉重洋到新西兰改嫁。这部感人的影片收获了国际观众的芳心。来自新西兰的坎平一夜之间名声大振,她的电影也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
1954年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出生的坎平在此之前在业界就享有良好的口碑。她的首部长片《甜妹妹》(Sweetie)讲述了两姐妹之间的荒诞闹剧。这部以澳大利亚工人生活环境为拍摄场景的影片首次展示了这名女导演的巨大天赋:展现精神世界截然不同的女性如何与她们的环境共处。
命途多舛
将作家珍奈·法兰姆(Janet Frame)自传体小说《伏案天使》(An Angel at My Table)改拍成电影也体现了这一点。法兰姆多年来一直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被迫接受电击治疗。可怕的误诊。法兰姆主要通过记录这种药物和暴力之间的怪圈而成为受人认可的作家。这个故事也被坎平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法记录在了电影胶片上。
因为《钢琴课》而一时之间远近闻名,接连获得金棕榈大奖、奥斯卡大奖,广受观众好评后,坎平的水准也被设置得很高,面对充满期待的电影界的各种要求,这名女导演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坎平之后执导的电影很长一段时间都名不见经传。直到2009年,她才凭借《明亮的星》东山再起。她的这部影片再次讲述19世纪的故事,又是有关一名不幸的女子,世俗的约定和社会阶级分明令女主人公近乎窒息。
与众不同
然而,让坎平声名远播的不仅是其电影中令人信服女性角色,影片中的景色也是让其作品如此与众不同的原因。坎平刚于4月30过完其60岁的生日,一名影评家借此表示:"景色不仅是影片的场景,也是坎平影片特殊氛围的一部分,它们模糊了真实、影像、渴望和神秘图像之间的界限。"《法兰克福汇报》的Verena Lueken 近日在该报网站上写道,坎平在电影制作中运用的强大的视觉感官手法别具一格。
坎平领导电影团队、指挥团队创作出艺术品的能力对其即将接手的工作颇有帮助。在她担任评委会主席十天的时间内,她将领导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的成员,并且为截然不同的电影界业内人士提供自由的空间,从而最终选出2014年金棕榈大奖当之无愧的获奖者。
作者:Jochen Kürten 编译:安静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