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观察:单调的中国梦
2015年2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人民日报2月8日在微信公众账号推广一则宣传片,同时宣传部门“请各媒体注意突出转发”。2月9日,人民日报网站发表文章,称宣传片突然走红网络,讨论它“何以赞声一片”。这种“左手称赞右手”的做法,好像也真的能让全身热血沸腾。至少,很多人都因此看到了这部短片。
正如习近平在小吃店吃包子,官方全部操控的宣传,却被包装成普通民众偶然遇见抢发微博一样,这部短片的制作者“复兴路上工作室”也长期“潜伏”,伪装成民间机构。它制作的另一部短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也曾被宣传部门要求重点转发,但是中宣部官员接受采访时说,不知道“复兴路上”是谁,只是欣赏它的作品。这一次人民日报并未隐瞒这个信息:这是一家官办机构。将官方话语伪装成普通民众的心声,也这是部宣传片的问题。
这部短片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片”,标题却是《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其目标观众更像是国内民众。“出口转内销”是中国颇有吸引力的商业手段,也被频繁地用于宣传领域。“出口货”就是给“洋人”用的,进入国际市场,东西的质量比供国内市场的高。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要用一部英文片来对内宣传,而且人民日报反复强调它“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国际范儿”和“霸气”。
不过,跟以往的宣传部相比,这部片子的确有“跟国际接轨”的地方,那就是在形式上聚焦于普通民众。2011年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拍了一群华裔“成功人士”。尽管在时代广场花费不菲,但是实质上还是“出口转内销”,给国内民众看的。否则,很难想象如此“政治不正确”地仅以“成功人士”代表国家形象。而且,其中相当部分出镜者都早已经移民,拿的是外国护照。这部片子没闹这样的笑话,而是“展示了学生、农民、工人、调酒师、舞蹈家、快递员、运动员这些普通人的梦想”。
过去的奥运宣传片等也少不了普通人的形象,但是那些形象大多只是背景。偶尔开口说话,也是跟自己生活无关的宣传话语。在这个短片中,为了配合“中国梦”这个的大主题,普通人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小小梦想:“我想明年有个好收成”、“我想开个小饭馆”、“我想养老金能不能再多一点”、“我想娶个漂亮媳妇”、“我想天更蓝水更清”等等。
这些梦想当然都是真实的,应该得到支持。然而,在一部谈论梦想的宣传片里,所有人都被聚焦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显得有些奇怪。中国媒体舆论常常将不关心政治、只追求被允许追求的物质生活,称赞为“实在”。似乎那些关心民主自由的人士,都是凌空蹈虚、夸夸其谈的人。问题是,诸如“我想要自由说话”、“我想要匿名上网”、“我想要一张真正的选票”,这些要求真的很不“实在”吗?如果中国人的梦想都是那样,为什么每年要花掉比军费还高的维稳经费呢?
宣传片称“8000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为了每一个人的梦想,为了给每一个梦想搭建一座舞台”。“每一个梦想”加在一起,不应该这么单调。我更感兴趣的是:有多少梦想不让说出?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