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边海

其他

【边海研究】郭 辉 李毓莹 |上海合作组织贸易网络结构分析及中国对策研究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图源:新华社本文作者郭辉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毓莹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生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上合组织成立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发扬“上海精神”,以共同发展为目标,推动区域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但经贸合作依旧是上合组织发展“短板”。中国作为上合组织发起国家,也是上合组织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需要深思的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贸易联系程度如何演变?其他国家贸易地位变化是否对中国贸易地位变化产生影响?在上合组织迎来第二波扩员潮的背景下,俄乌冲突爆发对上合组织贸易有何种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上合组织贸易网络,全面地探讨中国在上合组织贸易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变迁,并指出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应强化战略协调增强组织凝聚力,务实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各国参与度,推进区域贸易合作。一、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及其优势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倾向于对网络中互动节点间关系的改变展开研究,而不是对节点本身研究的分析方法,在研究国际贸易的问题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把贸易看作关系型数据,抽象成网络进行分析。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其结构也呈现出向复杂化发展的趋势,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不仅可以描述各国的贸易伙伴数量、贸易强度、贸易分散度与集中度,
3月9日 上午 8:20
其他

【边海研究】王 雪 |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海上威慑实践与中国应对

Treaty)与1985年《南太平洋无核武器区条约》(Non-Proliferation
3月7日 上午 8:23
其他

【边海研究】万立良 | 美国对华舆论的战略叙事机制及中国国际舆论斗争叙事体系探赜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图源:新华社本文作者万立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生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一、美国对华叙事:国际舆论博弈的话语表征在国际信息传播的后真相时代,事实并非传播效果产生的充要条件,利用修辞手法整饰的叙事话语成为扩大传播效力、影响公众认知的辅佐要素,这也使得对于国际舆论的关注与引导成为中国应对当代国际竞争的必要通路。自后疫情时期以来,美西方国家的多元信息主体沿袭国际舆论博弈的既往范式,共同生产与传播辱华损华信息,以此向中国施加外部压力。敌我界分论指出,敌人是潜在的存在,但当敌人被具体而准确地辨认出来的时刻,就是政治状态呈现的顶点状态。就此着眼,美国近来对华主动挑起的国际叙事正是一种立足国际舆论博弈的话语表征。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战略叙事分析(一)战略叙事的理论缘起:软实力理念的操作空间深化作为对软实力理念的理论补充和实践延展,战略叙事理念拓宽了其操作空间。目前来看,作为大国竞争的话语武器,战略叙事已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塑造认知与争取利益的“故事呈现”(storytelling)形式。通过战略叙事,国家可以通过连贯的叙事模板向外投射历史记忆、身份认同、争论性共识与战略利益,从而服务于本国的国际政治目标。文章延续战略叙事的宏观国际叙事路径,以后疫情时期美国对华舆论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分析美国对华舆论的战略叙事机制,以避免对美国舆论博弈规律的认知误差和战略误判。(二)战略叙事的理论解读: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3月5日 上午 8:02
其他

【边海研究】李 田 | 拜登政府时期美国贸易政策的安全化:机制与冲击

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2023年4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3月2日 上午 9:37
其他

【边海研究】倪 瑶 |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蓝色合作”:进展、挑战与行动方案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图源:新华社本文作者倪
2月29日 上午 8:10
其他

《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总目录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总目录END排版
1月11日 上午 8:01
其他

【边海研究】《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英国对云南的扩张与滇缅划界(1886-1941)作者:胡德坤,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聂向明,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摘要:英国占领缅甸时,滇缅边境处于未划界的“无边界”状态,仅有传统习惯分界线,于是英国便制订了通过滇缅边境向中国西南地区扩张渗透的计划,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滇缅边境未划界地区夺取传统习惯分界线外的中方领土。英国先以征服的方式在滇缅边境进行军事盘踞,造成实际占领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再与中国政府进行划界谈判,以双方划界订约的形式将英国占领的传统习惯分界线外的中方领土“合法化”,其实质为割让。中英签订的边界条约看似为合理解决领土划分,但条约精神根本上是迥异的、不平等的,是侵略者对被侵略者的肆意攫取。关键词:英国;云南;中缅划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蓝色合作”:进展、挑战与行动方案作者:倪瑶,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摘要:2023年10月,中国首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举办海洋合作专题论坛,发布“蓝色合作”倡议。“蓝色合作”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开放包容为基调、以创新共享为手段的海洋合作,具有坚实的国际法基础,其内涵也随着国家实践的发展不断清晰化、具体化。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的“蓝色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地缘政治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应高举海洋命运共同体旗帜,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契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蓝色伙伴关系,将“蓝色合作”打造为引领全球海洋治理的有力杠杆。关键词:一带一路;蓝色合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海洋治理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海上威慑实践与中国应对作者:王雪,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摘要:拜登政府以来,美国以“一体化威慑”调整对华海上威慑策略,其目标指向防止地区热战与海上利益的维护,最大化利用美国“非对称”竞争优势,以对中国实施成本强加,最小化中国行动成功的概率以对中国进行风险强加。2021年9月中旬后,美国将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作为实施海上“一体化威慑”的重要抓手。该安全伙伴关系的海上威慑实践主要体现在:增强美国海上拒止能力,推动关键盟友威慑能力一体化以及推动威慑范围的延展。但是,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对华海上集体威慑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英国与澳大利亚对美国的追随存在上限,美国战略调动能力与资源的限度,国际与区域规制的约束,以及三国共享核潜艇技术的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针对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海上“一体化威慑”实践给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海上利益维护以及地区安全与发展倡议带来的挑战,中国应基于“真正的多边主义”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加强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与威慑力,进一步发挥中国与东盟“亚洲式”团结优势以进行有力应对。关键词:一体化威慑;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印太战略;海上拒止论南极条约区域上空的法律地位作者:杨子涵,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摘要:在南极领土主权历史争议时期,主权声索国曾对南极上空提出领空主张,作为对南极领土主权争议的规则回应,《南极条约》第6条看似并未将“上空”明确列入条约适用的地理范围,但缔约过程中的国家立场和条约嗣后实践表明,南极条约区域是一个涵盖上空的立体结构。同时,依据“地面与上空法律地位一致”原则,《南极条约》第4条的效力及于上空,南极上空的法律地位由此呈现类似而又有别于公海上空的特征。然而,鉴于《南极条约》第4条的语义模糊,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重叠适用于南极海域的现实情形,南极上空法律地位的稳定性可能面临挑战。作为南极事务大国,中国应警惕南极上空成为南极主权纷争的又一场域,尊重南极条约协商方对南极上空的集体管辖权,坚定维护我国在南极上空的合法权益。关键词:领空主权;领土争议;南极条约区域;南极条约体系上海合作组织贸易网络结构分析及中国对策研究作者:郭辉,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毓莹,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生。摘要:
1月9日 上午 8:30
其他

【边海研究】熊炜 赵豆豆 | 德国首部《中国战略》与对华政策调整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图源:人民网本文作者熊炜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外交谈判模拟与数据实验室主任赵豆豆外交学院外交学博士生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5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2023年7月13日,在经过长期酝酿后,德国联邦政府推出其历史上首份《中国战略》文件,该文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教诸多领域,系统全面地规划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首次以地缘政治视角审视中德关系,为未来德国对华战略的实施定调。鉴于德国不仅是欧盟的“领头羊”,而且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中美、中欧关系均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德国对华战略在实施路径、政策转向上的新态势与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一、“时代转折”与德国“中国观”的变化乌克兰危机给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带来巨大冲击,其对德国的刺激之深,可谓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地缘政治危机。2022年2月27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仅三天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即在联邦议院发表著名的“时代转折”演讲,宣布对德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德国所称的“时代转折”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德俄关系的变化同时加速推进了德国“中国观”的变化。过去德国人普遍认为,虽然中国奉行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不同,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德经济具有巨大互补性。在德国的民意调查中,即便在人权等政治性议题上,德国民众对中国有着负面形象的评价,中国经济发展却始终得到正面的认知。然而,突如其来的乌克兰危机却使德国直面对于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以及关键金属与农业等供应问题,加之新冠疫情、台海局势等风险叠加,也促使德国反思自身对中国的依赖关系。在很多人的描述中,中国不再被认为是巨大经济机遇,而被视为日益严重的地缘政治风险来源。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边海研究】黄志雄 孙芸芸 | 以合作主权观应对主权在网络空间适用的挑战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图源:搜狐本文作者黄志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孙芸芸武汉大学国际法所博士研究生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5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作为人类社会的新空间,网络空间具有不同于传统物理空间的特殊属性,在促使各国互相依存、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对主权理论与实践带来了系列挑战。作为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石性原则,主权如何适用于网络空间,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需要新的理论突破。结合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革命性冲击与演变,本文拟结合网络空间的特殊属性,厘清传统主权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从合作共享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网络空间“合作主权观”,为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具体适用提供若干参考或思路。一、主权在网络空间的适用:传统困境与新挑战的复杂交织随着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深度影响,各国不断在新的空间展开权力介入与争夺,在经历早期“去主权化”思潮以及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后,主权在网络空间的适用问题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主权适用于网络空间已在国际社会达成一项基本共识,但“如何适用”面临着主权“传统困境”与新领域新挑战之间复杂交织的难题。网络空间的诞生与发展,全方位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与互动关系,将主权排斥在新空间之外,由技术而非国家主导国际治理的理念,如“网络空间自治说”“全球公域说”,延续着否定主权的历史思潮。在系列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后,运用国际法规制网络行动不断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议题,尤其是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和不干涉原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主权原则作为候选者承担着网络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主权原则能否发挥填补规则空白的作用,既是传统国际法领域遗留的一个争议,也随着新近的“主权大辩论”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的挑战。另外,网络空间具有不同于传统物理空间的典型特征,包括跨边界性、流动性、平等开放性以及技术依赖性,既引发了排斥主权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潮,也冲击着传统主权赖以行使的边界功能,并随着空间权力体系向多元化、私主体化的演变趋势,滋生了滥用主权权力侵犯他国利益的法律风险。因此,网络时代所呈现的相互依存、互联互通关系对主权的固有特性和行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强化了尊重国家主权、发挥主权原则功能的需求。二、网络空间“合作主权观”的必要性及基本内涵网络空间“合作主权观”是以领土主权为基础,尊重各国主权独立与自主,在传统的平等观上强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与合作的主权责任,实现主权在网络空间适用的权责统一性,以及网络空间的自由、安全、发展与共享等基本价值。较之传统空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视感更为突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更为紧迫。从主权原则的功能实现方面来看,网络空间引入合作主权观,旨在纠偏、矫正主权原则的内外重心失衡所带来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当前主权在网络空间的适用面临着权力失衡的挑战,单纯强调主权平等与独立无法有效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从主权自身出发,澄清主权的行使范围与共同合作之必要,限制对主权的滥用,不仅保障各国的主权平等,更是借助于国际合作实现公平正义。网络空间作为新资源空间,各国利益重叠部分可视为一个“共同切分的蛋糕”。网络空间“合作主权观”,既强调各国主权独立自主的核心内涵,又独特地引入“合作责任”,实现行使主权的权责统一性,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权力行使,以解决“如何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的核心难题。一方面,各国有必要强化尊重主权独立和自主的基本内涵,建立国际共识。从实践趋势来看,各国都迫切需要回归到现实空间,保障主权核心不受侵害,通过制定国际规则,保障自身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共同实现。另一方面,主权不仅仅体现为国家的独立自主,还包含了国家固有的积极因素,即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固有成员身份及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合作意味着拒绝完全自由和独立的主张,而是涉及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分享某些权力或权限”,各国主权的实现范围依赖于网络主权权力体系下的公平分配,各国主权的实现程度依赖于主权的谦抑与责任约束。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边海研究】邢丽菊 鄢传若斓 |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图源:求是网本文作者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鄢传若斓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5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十年来,作为中国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深刻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拓宽加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理念引领。本文将从内在联系、外在表现等方面系统考察全球文明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关系,并结合其具体内容从实施路径层面分析全球文明倡议如何全方位综合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一、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深,各种复杂问题与风险挑战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议题,人类文明面临存亡的现实危机。此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进程使得各国人民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矛盾都有可能扩散到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性的普遍危机。全球性危机的解决需要各国文明的共同智慧,进行全球性合作、展开文明对话将是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二、全球文明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共同倡导”从不同角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建设“五个世界”总目标的基础保证。各国历史背景和构建过程千差万别,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发展水平。中国从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也不是要用中华文明替代其他文明,而是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在承认各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尊重各国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从而实现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2015年“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到2017年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始终被视为达成建设目标的底色和保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引。世界各种文明虽然各不相同,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但为了实现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就需要找到共同的价值尺度与相同的价值坐标。一直以来,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所谓“普世价值”具有狭隘的历史局限性,缺少实质性共识意义上的伦理价值依据。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普世价值”的扬弃和超越。全人类共同价值建立在广泛共识、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超越文明、制度以及地域的局限,包容和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实现了真正的价值认同。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关键核心。当前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需要在继承吸收传统人本精神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创造出更加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本主义。中华民族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守正与出新的哲学,两者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世界其他各地文明的发展,也是既继承了以往文明中的优秀思想和智慧积淀,同时在时代变革的过程中积极融合各种文明因素,对自身文明进行再创新、再创造的结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路径方法。冲突和竞争不仅来源于生存需求、权力结构、利益分配,也来自于国家间的战略误判与误读。只有通过国际人文交流,才能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建立关系和桥梁,让每个人都能感知到世界上各种文化存在的差异,并在这些差异中拓宽对他人的尊重、对观点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全球文明对话的具体实践路径。不同文明只有通过坦诚交流与平等对话,构建各层级多元化的沟通路径和渠道,才能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减少冲突和对抗,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边海研究】《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度第5期目录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作者: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鄢传若斓,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摘要: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从内在联系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建设“五个世界”总目标的基础保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引,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关键核心,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路径方法。从外在表现来看,全球文明倡议承载了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共通的历史智慧,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整体布局和国际交往新格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成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现高水平发展。为进一步从文化视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应结合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从“点、线、面、体”的递进视角,深入发掘高质量文化内容和形式,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形成,增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文化力量。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人文交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主权观应对主权在网络空间适用的挑战作者:黄志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孙芸芸,武汉大学国际公法博士研究生。摘要:主权适用于网络空间已成为国际共识,“如何适用”的核心议题面临着否定论思潮的历史延续、填补现有规则空白的不确定性以及网络空间特殊属性等挑战。在各国共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有必要提出网络空间“合作主权观”,即在主权独立与自主的基础上,强调以合作为要素的主权责任,实现网络空间与主权理论的有效兼容。基于此,主权在网络空间的适用,应以促进网络空间的有序自由为共识,强化主动性以实现“保障”与“约束”的统一,增强互动性以促进“封闭”与“流动”的平衡,推动构建平等公正的网络空间国际法体系。“合作主权观”也为中国完善网络空间主权体系建设,推进独立自主的主权监管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应对“合法”网络攻击的安全保障危机、促进数据安全与数字发展的合作共赢等现有挑战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关键词:网络空间;主权原则;适用;合作主权观;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德国首部《中国战略》与对华政策调整作者:熊炜,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外交谈判模拟与数据实验室主任;赵豆豆,外交学院外交学博士生。摘要: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文件是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指导手册。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的中国观已发生重大变化。该文件首次以政治地缘思维探讨中德关系,全面阐述其对华“去风险”政策的必要性。文件规划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并提出实施路径。然而,德国《中国战略》实施仍面临其国内政党偏好差异、欧盟内部分歧以及德美国际秩序观的差异等制约。中德关系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关键词:“时代转折”;“去风险”;德国对华政策;中德关系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北极政策的调整、动因及影响作者:赵宁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杨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俄罗斯既是北极地缘政治态势变迁的施动方,又是区域政治态势变化的承受方。在俄乌冲突对北极区域政治环境外溢影响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俄罗斯顺势调整北极战略推进方向,进一步强化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和能力建设,加强北方海航道的内水化管控和商业开发,加快布局与域外国家的北极事务合作,并强化北极民生建设和对原住民的安抚,与其他七国的北极政策调整“遥相呼应”,将对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国际治理格局和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产生重要国际影响。关键词:俄乌冲突;俄罗斯北极政策;北极治理;中国迈向“西南方大国”:冷战后印度小多边外交的演进逻辑作者:李德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摘要:小多边外交是当前印度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冷战后的印度小多边外交经历了冷战后初期的转型性小多边、秩序改革背景下的机制化小多边以及大国竞争时代的印太小多边三个阶段。在“西南方大国”的目标框架下,印度的小多边外交具有接近西方联盟体系的“西向外交”、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的“南向外交”以及以实力为基础推动次区域合作的“优势外交”等演进逻辑,显示了印度在日益靠近西方联盟体系的倾向中,仍努力坚持其自主大国的战略定位。不过,由于目标定位与战略手段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印度的小多边外交一方面不得不依附于西方大国的意志、实力和关系,从而导致战略不对等、不确定和被动性;另一方面则难以独立发挥作用,从而陷入了身份定位的两难,制约着印度自主大国外交的成效。关键词:印度;小多边外交;“西南方大国”;战略自主莫迪执政以来印度与越南的安全合作及其对华影响作者:刘磊,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乔鹏江,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摘要:莫迪政府上台后,持续推进“东向行动政策”,在东南亚方向上,印度与越南的战略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特别是两国的安全合作得以大范围展开。双方传统防务安全合作不断升级,两国安全合作机制日益完善。随着防务合作的深入,两国在能源、公共卫生、网络及外太空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战略目标的差异性、综合实力的固有限制及地区国际格局的制约对印越安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造成一定障碍,但目前双方安全合作关系并未进入瓶颈期,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新时期的印越安全关系对中国周边安全、南海主权与权益及“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需要中国积极应对。关键词:印越关系;安全合作;周边安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苏联军力进入印度洋的战略评估与有限应对作者:张愿,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摘要:从1968年起,苏联海军舰艇开始频繁进出印度洋,并保持在印度洋的长期军事存在。如何判断苏联军力进入印度洋乃至苏联海上力量整体崛起的性质、意图、能力和威胁,成为西方舆论及部分决策层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在此情况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经过多轮系统研究,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理性、冷静的评估,认定美苏印度洋竞争所涉及利益和威胁都相对温和。加之国会舆论及资源压力,美国决策层最终确定了在印度洋保持与苏联低水平军事竞赛、以争夺政治影响力为重点的应对策略。70年代美国印度洋战略处处体现出“适度”原则,其本质是有限利益下的有限应对,其中经验亦可为当前中国探索“海洋强国”之路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海上冷战;印度洋;美国;苏联;海军战略END“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国际邮发代号:C9291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http://www.cibos.whu.edu.cn/
2023年11月11日
其他

【学人菁评】古尔吉特·辛格:印度视角下的东盟中心地位和内部统一

原文于6月21日发表于梵门阁https://www.gatewayhouse.in/india-on-asean-centrality-and-unity/学者简介古尔吉特·辛格(Gurjit
2022年7月1日
其他

【边海研究】(国庆特稿)周健:新中国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国际法实践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中国陆地边界示意图注:配图仅限本公众号使用,如需引用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标注图片来源本文作者周健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外交部前边界与海洋事务代表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3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国庆特稿周健:新中国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国际法实践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领土边界概况新中国初期,中国与12个陆地邻国接壤,即:朝鲜、苏联(含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后被印度吞并)、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中国与邻国的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约21100多公里。中朝边界全长约1334公里,
2021年10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NOTICE | The Teams Advancing into the Oral Rounds

187-0718-5357Email:losmcc@163.comOrganizing
202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