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才爭奪戰
2013年6月9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遭僱主施暴的年輕女職員,身上被潑上汽油的年輕女子被點燃成了火人,梅利克爾(Mardomel Celo Melicor)苦笑著說,他並沒有想到在菲律賓駐沙烏地阿拉伯的大使館的工作會是面對這樣的事情。自從7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來,很多菲律賓背井離鄉移民到海灣國家,他們大多數都在做家政服務或是在建築工地裡做幫工。儘管沙烏地阿拉伯和菲律賓有關當局都做出努力,可是遭虐待、被壓榨的現象還是屢屢發生。梅利克爾搖頭表示,他很高興和家人離開沙烏地阿拉伯。
現今,梅利克爾是菲律賓駐柏林總領事。這位外交官說到:「我們收到了很多人想到德國來工作的詢問信。」今年三月,菲律賓和德國簽署了一項「中介協定」。根據這份文件,德國勞工局擁有在菲律賓招募護士的主動權。數年來,很多受過良好培訓的護士和護理人員都移居國外,目前,尤其是加拿大、英國和美國是這些人才的熱門落腳地。梅利克爾介紹說,德菲之間的這份中介協定得到簽署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德國醫院和護理場所的壓力。因為他們缺乏合格的護理人員。德國聯邦勞工及社會事務部目前的數據顯示,在護理行業還缺少約1萬名護工。也就是說,這些職位,德國沒有能夠勝任的合格人才。而產生這個缺口的原因是:工作太辛苦,並且往往薪水不高。
語言門檻高
基於這個原因,德國政府嘗試把目光瞄向海外,在國外招募專業人才。今年三月,德國政府和印度簽署了一份協議,協議內容包括印度公立學校的外語課程中將會提供德語教學。而在菲律賓也會提供德語課程。因為獲得德國簽證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掌握一定的德語知識。梅利克爾對這提出了批評,認為這個簽證必備條件是德國給自己設置的一大障礙。
印度駐柏林副參贊恭藹繼(Ajit Gupte)也有同感。他表示:「德國對印度人來說不夠有吸引力。」很多和他在德國有過接觸的印度人都表示想要回到祖國。他們覺得在德國的生活不是很舒適,來到這裡很多年德國仍然只是「一個熟人,不是朋友」。
另外,德國的移民政策也不寬松。女性只有證明掌握一定德語知識才能來到德國與家人團聚。另外,很多印度教育證書在德國得不到承認。而且重要的一點是:在收入方面,德國的吸引力也不大:大約40%的稅率明顯比印度的10%到30%要高的多。德國還有著官僚主義的障礙。就職於漢堡的中介公司Tenman Prognosys的霍爾維格(Leander Hollweg)說,他的經歷可謂是說起來話長。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把國外的適當人選介紹到德國的培訓學校上課,尤其是護理培訓。在一些有關部門和勞工局支持霍爾維格工作的同時,也有一些機關卻鮮少提供幫助。霍爾維格語氣激動地表示:幾周以來他都嘗試和一位女部門主管取得電話聯繫,詢問一個印度護理工的畢業證書是否得到德國承認,他說:「您必須想像一下:最終是他們要尋找人才!」
此處難留 自有他處
除此之外,在康帕斯組織(Kompass)工作的艾倫(Ellen Bommersheim)介紹說,德國還存在一種「玻璃天花板」現象(glass ceiling),這個定義是指在企業中雖然確實存在卻不是明文規定的,限制某些群體晉升到決策階層的隱性障礙。該組織協助有移民背景的年輕人回到故土,在那裡成立公司。其中主要原因是:「有移民背景的人通常沒有什麼晉升機會。」梅利克爾對一種說法不甚理解:融入德國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說,也許他會回到沙烏地阿拉伯,去給德國做廣告吸引人才。他微笑說道:「女性們來德國看到工作條件不那麼好的話,會轉身離開的。」
因為其他的國家也缺少專業人才:不僅僅是在歐洲和美國——中國也缺少專業人才。
作者:Naomi Conrad 編譯:文木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