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德國新政府如何同中國打交道?

2021年10月7日

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將是德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重頭戲,畢竟「以外貿政策取代外交政策」的梅克爾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https://p.dw.com/p/41Olf
BG I Angela Merkel mit Tieren
梅克爾和習近平2017年共同參觀柏林動物園圖片來源: Axel Schmidt/POOL Reuters/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澳法之間的外交糾紛已經演變成了美國同歐洲的爭執,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對一筆六百億歐元潛艇生意的爭奪,但《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則認為,這場爭端的背後事關印太地區的重新佈局,更同北京有著直接的關係。這篇題為《梅克爾留下的外交空白》的評論寫道:

"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擴張政策以及對南中國海提出的主權索求,不能不讓人感到恐懼。世界的供給鏈是否暢通,越來越取決於北京。數十億人口的生存與富庶同印太地區密切相關。這裡不僅擁有包括稀土、能源、礦石和煤炭等自然資源,也涉及到漁業、海底資源乃至多元世界的話語權。在該地區對中國說不並不容易。任何國家膽敢反對中國的世界觀,都會受到北京的嚴懲,這一點澳洲有着切身的體會。坎培拉的政治家甚至展開了'即將同中國開戰'的討論。

即將卸任的德國本屆政府'以商促變'的對華政策顯然是失敗的。中國的確發生了變化,但變化的方向同柏林的期望恰恰相反。美國、澳洲以及日本等國希望打造的太平洋民主共同體,進展極其緩慢,以至於讓北京贏得了更多的空間。現在各方又在這裡開始了軍備競賽,儘管各方實力相差甚遠:德國向此間派遣了一艘護衛艦,法英兩國分別派出了航母戰鬥群,而澳洲、美國和英國則建立起了擁有核潛艇的AUKUS軍事同盟。"

WS | Deutschland Fregatte «Bayern» sticht in See
八月初,德國「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啟航,開始歷時半年的印太使命。圖片來源: Sina Schuldt/dpa/picture alliance

評論認為,在印太地區遏制北京的擴張行為實屬必要,但大搞軍備競賽對當地貧困國家來說,卻是一場災難。評論接著寫道:

"歐盟是亞洲國家最大的投資者、最強有力的發展援助夥伴以及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亞洲人對歐盟的政治行動力卻越來越持懷疑態度。也正因為如此,亞洲各國政府寧肯向中國借貸,也不再願坐等布魯塞爾和柏林兌現其空洞的承諾。歐盟提出的方案往往進展緩慢,資金不足,而最後總是推給私營經濟而不了了之,因為投資該地區,對私人企業來說畢竟風險太大。

各國政府必須通過協商盡快制定框架條件,拿出已經延誤多年的'印太方案'。歐洲必須展示出自身的優點,即民主國家雖然要面對不斷的變化,但得益於它的靈活性,民主國家比專制國家更善於適應形勢,這一優勢也適用於變化中的亞洲。下一屆德國政府如果希望填補梅克爾總理和馬斯外長留下的外交空白,就必須盡快在印太問題上提出方案,因為中國不會等待德國選舉或德國政治家討論的結果。"

下一屆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是《每日鏡報》關注的話題。該報評論寫道:

"面對俄羅斯和中國,肖爾茨(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又會怎樣有效地捍衛德國利益呢?據說肖爾茨是一位比梅克爾更不願意應對衝突的政治家。單憑'不動聲色的微笑',他顯然無法給普丁或習近平留下深刻印象。社民黨內部也不會向肖爾茨施加壓力,因為該黨內部充斥著保持中立的幻想。

然而,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能夠以外貿政策取代外交政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最好盡早就外交及安全政策取得共識。否則,類似核潛艇爭議或巴爾干戰爭風險等突如其來的國際危機,會令執政聯盟猝不及防,甚至導致聯合政府的瓦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