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任性川普与蠻橫中國
2017年4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端傳媒》發表歷史學者黎蝸藤文章《川普"子女派"崛起,中美峰會吹暖風》,認為習近平訪美背後,說不定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美國政壇內鬥之故。這次會面,最多只能算是一次象徵性意義遠超實際意義的會面,連一些原則性的諒解都沒有。兩者之間的差距,還大於預期。但從此次會面的前後事件看,中美之間的關係其實正向好的方向發展。
黎蝸藤認為,看來在對中政策上,親中的庫什納夫婦已經取代反中的班農等人,成為政策的決策者。而漸有淪為辦事機構的國務院,本來就持傳統的對華路線,更樂於與中國展開傳統的談判。因此,美國的對中政策,有望回復到以前的路線。至於兩岸關心的"一個中國"問題,相信在會議中沒有詳細討論。但如果親中派真的全面上台,那麼台灣問題又會回到原先的軌道上去。結果如何不難預料。
川普的對華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
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暲章?Gideon Rachman)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這個謎題,川普怎麼解》認為,美國真正的危險是,川普的對華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在損害美國的繁榮並危及自身安全的同時,加快中國的崛起。
拉赫曼說,面對亞洲的微妙局勢,美國必須採取明智的政策,讓合作夥伴放心。遺憾的是,川普的所作所為恰恰相反:用"貿易違規"審查把與美國之間存在巨大進口順差的國家作為目標,並威脅要採取報復措施。此舉不僅是對中國,也是對韓國和日本等重要盟友的威脅。隨著緊張局勢加劇,該地區的國家必須覺得能夠信任川普的判斷和他的言辭。迄今為止,他幾乎沒有給它們這麼做的理由。現在,任何有關與中國打一場貿易戰--或是更糟糕的真槍實彈的戰爭--的提法都會讓大部分亞洲國家感到驚恐。任何與北京達成大妥協,通過犧牲美國盟友的利益換取中國在貿易上向美國讓步的跡象也一樣。
中美對話機制能解決多少問題?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時事評論人李平文章《好戲在場外,習近平帶川普游花園》。文章稱,川普、習近平首次會晤令不少關注的國家、學者跌破眼鏡。當北韓金正恩為中美連手打壓而忐忑不安時,受到美軍襲擊的是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的空軍基地。當台灣對成為中美交易的第三方而憂心忡忡時,跳出來的竟是原本親華反美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他表示已下令菲軍佔領南海無人岛礁。
李平認為,中美自1979年建交後陸續建立了90多個對話機制(部份重疊或被取代),涉及雙邊及國際關係各領域,較重要的有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權對話、聯合經濟委員會、科技合作聯委會、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等。今次新設立的四個對話機制相信是原有機制的重整、合並,有助習近平與川普互動互信,也有助中美避免軍事上擦槍走火及經貿衝突,但是,兩國的政治制度的差異、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是對話機制可以協調的。
從李明哲案看中國的蠻橫
李明哲從3月19日在中國被消失已經過去近半月,台灣《上報》發表文章《"李明哲案"再次印證中國的蠻橫》,作者筆代劍指出,台灣在逮捕共諜之後,就立即通報中國,並且依照相關程序在走,完全的公開透明,都是依照過去的協議走,卻換來中國片面撕毀協議,不但沒有通報,甚至在事發10天之後,才在國台辦的記者會上證明,看不出所謂的人權在哪?
文章說,中國的蠻橫,是世界有目共睹,因為即使全球的NGO團體都在關注此事,中國依然不動如山,這已經是全球關注人權所要重視的問題,這時候台灣的人民也應該把矛頭指向中國,共同譴責。"這難道不是中國漠視人權的警訊,我們還不引以為借鏡,一直往中國靠攏嗎?"
林鄭月娥將面臨第二個10年的挑戰
在兩個多月後,林鄭月娥將會率領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就職。香港《明報》發表文章《一國兩制的第二個10年》,作者陳智傑指出,中國的國力,又再上一層樓。此刻,全中國正熱烈地討論"兩個100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這些討論探究專制政體是如何選擇性地吸收民主機制和利伯維爾場的元素,以適應公民社會、訊息流通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文章說,一國兩制的第二個10年,也激起了香港的本土意識,誓要跟"天朝"分庭抗禮。林鄭月娥的新政府,就在"天朝中國"與"本土香港"的夾縫中開局,展開一國兩制的第三個10年。歷史將為她留下什麼腳注?一國兩制的第三個10年,是預示了"兩制"將會在"中國夢"之中完成歷史任務,抑或"一國"始終還是能與"兩制"相輔相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摘編: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