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願意並肩作戰?

2014年9月13日

在打擊「伊斯蘭國」極端分子的問題上,中國願意向美國提供支持。但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華盛頓在此不能對北京抱以太大的期望。

https://p.dw.com/p/1DBjO
Symbolbild China und USA
圖片來源: Feng Yu/Fotolia

(德國之聲中文網)9‧11恐怖襲擊事件過去整整13年後,美國又開始找願意合作的盟友。這次的敵人不是基地組織,而是廣泛分佈於敘利亞和伊拉克,更為殘忍的"伊斯蘭國"(IS)極端分子。就在美國人將最後一批士兵從伊拉克撤出三年後,IS迫使美國再次參戰。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其他國家的軍隊能像美國一樣出色的完成任務。但是,美國人現在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孤軍奮戰。參與其中的國家越多,就越能顯現出誰才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國。

已經有10個阿拉伯國家表示願意與美國並肩作戰。法國和英國也不排除發動空襲的可能。而且,最起碼乍一看上去是這樣的:甚至連中國,這個最有實力和美國爭奪世界第一的國家也有可能參與到這場打擊極端分子的戰鬥中去。歐巴馬的安全顧問賴斯(Susan Rice)本周拜訪中國的時候詢問了北京方面的態度,她也得到了相應的回答。中國外交部發出了願意給予支持的訊號。但聲稱必須在尊重國際法和相關國家主權、獨立以及領土完整的情況下行事。這樣的表態當然會給北京留下很多餘地,不至於引火燒身。

Susan Rice mit Wang Yi 09.09.2014 Peking
北京方面對賴斯(Susan Rice)的表態為自己留下了很多餘地圖片來源: Reuters/Wang Zhao

中國在伊拉克也有經濟利益

另外,北京方面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一方面,北京看中的是經濟上的利益:因為繼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中國人憑著更加優厚的條件,在美國公司的眼皮底下將一個又一個油田的開采權收入囊中。如今,中國已經控制了伊拉克50%的石油生產。該國遙遙領先,規模最大的三個油田--魯邁拉,哈法亞和西古爾納油田的開采方不是中國公司,就是中國與非美國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現在,IS武裝分子在很多城市都掛起了他們的黑旗,並宣佈實行伊斯蘭教法。這樣北京方面也感到緊張。雖然他們參與開采的大部分油田都位於該國南部,那裡是IS軍事力量還沒有達到的地方。

比伊拉克石油更重的是北京對本國境內更多恐怖活動的恐懼。在中國的問題省份新疆,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新的恐怖襲擊事件。雖然這只是IS的前哨,但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恐怖分子不會在中國的邊境止步不前。中國已經出現在"伊斯蘭國"的文案中,其領導層已經將中國視為全球首要幾個迫害穆斯林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反恐專家認為那些從阿拉伯地區返回的伊斯蘭武裝分子對於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各國來說都是一種安全上的風險。

愈發緊張的中國領導層

文化上靠近安卡拉的新疆是那些武裝分子理想的藏身之地。因此,北京也不再能靜觀其變,一直等到事情發生。人們從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表態中就可以感覺到,北京的領導層愈發緊張。習近平曾表態稱,要讓恐怖分子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他號召軍人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而且恐怖主義早就不是單獨省份的問題,它也已經滲透到了中國東部的各大城市。如今,已經有支持維吾爾極端分子的力量從鄰國巴基斯坦穿越邊境來到中國。

儘管有這種現實危險的存在,但中國還是不太可能和美國肩並肩的投入到一場打擊恐怖分子的戰爭中去。在美國已經承諾將空襲範圍擴大至敘利亞的時候,這種軍事介入對於北京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事情。畢竟中國一直都反對介入敘利亞內戰,也擔心歐巴馬在用襲擊行動打擊IS的同時也會助敘利亞反阿薩德武裝力量一臂之力。北京清楚的注意到,西方介入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或埃及的做法並不十分成功。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本周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說明,中國人沒興趣被捲入戰事。評論清楚的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美國已經參與反恐戰爭十幾年以來,為什麼世界上的恐怖主義卻越來越多。

F-35A Lightning II US Militärflugzeug
美國在反恐戰爭上投入巨大圖片來源: Reuters/Andy Wolfe/Lockheed Martin

中國必須表態

這篇文章指出,恐怖分子在世界上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多,因為美國先後推翻了伊拉克的薩達姆以及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現在又要動搖敘利亞的阿薩德。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作者表示,9‧11事件過去13年後,美國還是不願意反思,恐怖主義蔓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決定了隔岸觀火的狀態下,說出這樣的話當然容易。但中國現在也免不了要作出表態。看起來,北京方面一貫的通過談判解決衝突的提法在當前情況下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除非是北京和"伊斯蘭國"有著特殊的聯繫。無論如何,北京沒有興趣和美國並肩作戰。因為這場戰爭的規則是美國制定的,中國不願意接受。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任琛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