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年會
2002年4月26日會議上,沒能以絕對多數通過譴責俄羅斯對車臣政策的決議,自19年以來,首次沒有對伊朗進行譴責,對辛巴威破壞人權的現象也沒有進行批評-甚至沒有嘗試制定抗議中國破壞人權的決議。
人權組織的維施勒爾將其視為「對人權委員會最銳利武器」的「正面攻擊」,即對某一國家的直接批評。對歐盟來說,這是一次不小的挫折,因為,由它提交的最重要的針對某一國家的決議中的三個遭到人權委員會53個成員國的多數拒絕。
德國駐日內瓦大使勒瓦爾特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極為「危險的傾向」。第三世界國家對越來越多的國別決議提出質疑,甚至恨不得取消它們。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西方的監護,他們經常自行通過某項決定。為此,人權委員會高級專員瑪麗-羅濱遜對該委員會的政治化傾向提出了警告。
人權委員會年會的種種規定為這一現象的出現開放了綠燈。維施勒爾認為,目前,在人權委員會中許多國家都結成了同盟,比如奈及利亞、印度尼西亞和敘利亞等。
此外,9.11事件也對其產生了影響。比如,俄羅斯就以反恐鬥爭為由為自己在車臣的軍事行動進行辯護。觀察員認為,伊斯蘭國家為此被迫進行防禦。
另外,中東危機的激化也加劇了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分化。在伊斯蘭國家的倡議下,人們就中東危機舉辦了三次特殊的辯論會。以色列在眾多額外的決議中受到譴責。德國大使認為,這些決議的筆調往往過於激烈和偏頗。
部分西方國家不願本應討論世界人權局勢的會議成為反對以色列的論壇。以色列大使抱怨說,50%以上的講話都是針對以色列的,這些講話不無偏頗之處。
儘管此次會議受到了挫折,但是,人權委員會的存在並沒有受到真正的威脅。至少人們阻止了伊斯蘭國家在會議上的結盟。伊拉克受到人權組織絕大多數國家的譴責,伊斯蘭國家也支持通過了批評謀殺同性戀行為的決議。
羅賓遜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年會結束講話中指出,在全世界保護人權,而非政治化是該組織的首要任務,也是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是,她表示,不願延長其作為人權委員會高級專員的任期。為此,許多人都認為,羅賓遜的離去會使本已艱難的人權工作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