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儲蓄面面觀
2003年10月28日儲蓄對於德國人來說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比起「月初吃肉,月底喝水」的提前消費派,大多數德國人都很有憂患意識。誰也無法擔保自己一直吉星高照,天災會發生,人禍會降臨,或者魷魚被炒,飯碗不保,必要的小金庫不可缺少。
當然存錢的目的也不全是為了防患於未燃,有浪漫的人夢想環球旅行,有實際的人希望買房置地,理想的大廈要靠一磚一瓦去累積。自從德國公佈養老體制改革後,儲蓄的理由又多了一條:養老金越來越少,政府越來越不可靠……
儲蓄所所長Dietrich.Hoppenstedt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說:「德國人已經意識到,法定的福利制度風雨飄搖,未來的生活水準還得靠自己來保障。」
對於單獨的個體而言,儲蓄的目的是相似的,投資理財的方式卻是各色各樣。高利潤和低風險往往不能兩全。膽大的炒股,膽小的存錢。但就前一陣的股市行情來看,股民們大概已經經歷了滑鐵盧之戰,股票縮水總金額達150億歐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用「投資恐懼症」來描述許多股民的心理,大概並不過分。
德國郵政銀行(Postbank)的經濟主任Fußhöller分析說:「德國去年及今年的國民生產總額並沒有什麼起色,而淨收入額甚至略有下降。稅收政策、養老保險的浮動更增添了投資人的不安全感。但是就對2004年的預測來看,稅收的降低會激發國民的投資熱情。」
雖然人們花出手的錢明顯減少,雖然儲蓄額佔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明顯上揚,與九十年代中期相比,存放在定期存摺、保險單、或者股票裡的總金額仍然下降了。對此Fußhöller解釋說:
「個人存款額和年齡相關。介於40到50歲之間的中年人是年富力強的一代。他們不僅收入高出平均水準,養家置業的負擔也最小。經濟能力比老年人高,消費慾望較年輕人低,入口大、出口小,最是聚富斂財的一群人。」
在經濟分析家的眼中,國民存款給經濟發展提供後繼力。個人的財產放入銀行就像水流匯入大海一樣,它不是靜止的死水一潭,而是進入了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有人存,有人取,有人積蓄,有人發展。資產增強了企業的實力,實力支持企業更多地投資,投資帶給企業更多的資產,如此良性循環下去……
個人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間接參與企業投資。當您購買企業股份,這便是直接投資;當您將錢存入銀行,而由銀行貸款給企業,這便是間接投資。所以,居民儲蓄在為自己的生計做打算的同時,不僅利己,也可利國:一滴水放入大海中,便不會乾涸。
上完了這堂經濟課,現在您對於勤儉治國是否有了更深的認識?
(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