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不足成經濟瓶頸
2006年6月10日「即使能花費更多金錢的富裕人群也把40%的收入存入銀行,他們想利用這些儲蓄防病、防失業和養老,或者保障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從個人角度來看,這完全是理智的考慮,但對中國國民經濟來說,則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些巨額儲蓄存款的利率很低,國家銀行利用這些存款向國營企業發放低息貸款,而這絕不是卓有成效的好樣板。結果是業務不精的金融系統背上了一大筆貸款爛帳、對住房建設等行業的投資和對不經濟項目的資助過度,從而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雖然中國兩年前就試圖冷卻過熱的經濟,但最近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仍然過熱。經濟周刊引用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分析家謝國忠的話說,中國的經濟「處於不平衡之中」:
「多年來,投資和出口以兩位數增長,而私人消費的增長卻低於平均水準。謝國忠說:『刺激中國人消費,需要提高人均收入、國家應為醫療、教育和住房支出更多的經費。』這也正是北京的改革發展委員會現在準備要做的事情。依靠儲蓄存款來加熱投資和出口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戰略,現在這一戰略已難以為繼,投資造成了國內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和通貨收縮,在國外則因巨額出口順差導致了與外國的貿易關係日趨緊張。中國領導人知道,中國只有在國內需求增長的基礎上才能繼續進行改革、保證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
為此,中國政府現在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私人消費上,這一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德國的經濟專業雜誌,經濟周刊最關心的是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這一新政策打中了德國企業的要害。德國企業一直把重點主要放在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新富們的豪華消費之上,忽視了需要廉價產品的平民百姓,德國造的高品質昂貴產品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與中國夥伴合作、在中國為中國市場進行廉價生產的壓力增大了。從大眾汽車公司、寶馬和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西門子、蒂森克虜伯直到中型企業現在都在向下修訂銷售和贏利的期望值、推遲時間計劃或考慮退出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