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内需不足成经济瓶颈

2006年6月10日

与西方工业国私人消费占国民生产总额三分之二的高比例相比,中国三分之二的国民把消费局限于吃穿用之上,全国私人消费仅占国民生产总额的一半,中国居民把巨额金钱存入银行,中国生产的产品则大量出口到国外。经济周刊认为,这就造成了国民经济过分依赖出口及国内投资过热的状况:

https://p.dw.com/p/8bVK
物要美价要廉图像来源: AP

“即使能花费更多金钱的富裕人群也把40%的收入存入银行,他们想利用这些储蓄防病、防失业和养老,或者保障子女受到良好教育。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完全是理智的考虑,但对中国国民经济来说,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些巨额储蓄存款的利率很低,国家银行利用这些存款向国营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而这绝不是卓有成效的好样板。结果是业务不精的金融系统背上了一大笔贷款烂帐、对住房建设等行业的投资和对不经济项目的资助过度,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虽然中国两年前就试图冷却过热的经济,但最近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仍然过热。经济周刊引用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分析家谢国忠的话说,中国的经济“处于不平衡之中”:

“多年来,投资和出口以两位数增长,而私人消费的增长却低于平均水平。谢国忠说:‘刺激中国人消费,需要提高人均收入、国家应为医疗、教育和住房支出更多的经费。’这也正是北京的改革发展委员会现在准备要做的事情。依靠储蓄存款来加热投资和出口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战略,现在这一战略已难以为继,投资造成了国内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和通货收缩,在国外则因巨额出口顺差导致了与外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张。中国领导人知道,中国只有在国内需求增长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行改革、保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

为此,中国政府现在把注意力放在国内私人消费上,这一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德国的经济专业杂志,经济周刊最关心的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这一新政策打中了德国企业的要害。德国企业一直把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新富们的豪华消费之上,忽视了需要廉价产品的平民百姓,德国造的高质量昂贵产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与中国伙伴合作、在中国为中国市场进行廉价生产的压力增大了。从大众汽车公司、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西门子、蒂森克虏伯直到中型企业现在都在向下修订销售和赢利的期望值、推迟时间计划或考虑退出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