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如何評說戈爾巴喬夫?
2022年9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表現出人性和開放
《世界報》以"一個暢所欲言充滿生命力的人"為題,發表了紀念戈爾巴喬夫的署名文章。作者Julia Smirnova曾於2012年至2017年擔任《世界報》駐俄羅斯記者。
文章開篇回憶了戈爾巴喬夫對當時西德首都波昂的訪問:"他帶來了希望。1989年6月,成千上萬的人在波昂市政廳廣場為戈爾巴喬夫歡呼。這是一起轟動性的事件:一位蘇聯國家元首在訪問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期間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人們熱情地呼喊:"戈爾比,戈爾比!" 在當時,沒有人敢於夢想統一,但變化就在空氣中。克里姆林宮的面孔不再是言語毫無感情,充滿陳詞濫調的勃列日涅夫或契爾年科那樣的老官僚,而是一位表現出人性和開放的年輕的政治家。他在國內宣佈改革開放,也給西方帶來了建立一個不用懼怕蘇聯導彈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作者認為,戈爾巴喬夫對兩德統一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對其本人來說,這個時期是其政治生涯終結的開始。"蘇聯帝國在不久後就崩潰瓦解了。改革者戈爾巴喬夫的悖論是,在西方,他受人尊敬,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在其家鄉,即便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他仍然被詛咒,被指責應為蘇聯的解體和隨之而來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混亂負責。"
作者提到戈爾巴喬夫的又一歷史貢獻--"他的改革開放解放了東歐集團,讓許多國家有機會建立了民主社會",也指出戈爾巴喬夫2014年曾公開為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的行動做辯護,並且談到蘇聯解體前對幾個共和國要求獨立的示威活動的鎮壓。
作者最後寫道,"戈爾巴喬夫是一個耀眼的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他有民主、正義的願景,有對基於道德原則之政策的願景,但他沒能在自己的國家實施這些願景。他本人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他寫道:' 即使我知道所有的困難,我也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並試圖改變這個國家。'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1980年代發生的事情就不可想像。他自己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敲開了歷史的大門,它們打開了,也為那些我為之而奮斗的人打開了"。
沒有他,就沒有兩德統一
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發表署名評論,呼籲將柏林的一個大的中心廣場命名為戈爾巴喬夫廣場,感謝他對兩德統一做出的貢獻。評論寫道:"在俄羅斯國家電視台上這只是一條短消息,但對我們德國人來說,偉大的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去世應該是全國哀悼的時刻。沒有他,就沒有兩德統一。"
評論還稱,將柏林一個大型中央廣場重新命名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廣場將是一個恰當的提醒,提醒我們與俄羅斯人民有著長期的傳統友誼,這種友誼將延續到普丁之後和這場戰爭之後。對戈爾巴喬夫的哀悼也伴隨著一種安慰,那就是儘管世界局勢看起來很黑暗,但在歷史上,卻有出乎意料的好事一再發生。"
歷史上的一個特例
《時代》周刊發表題為"和平之君和替罪羊"的署名文章。作者MICHAEL THUMANN認為,戈爾巴喬夫是歷史上一個特殊的人物。
文章說,"他作為替罪羊離開人世。戈爾巴喬夫對大多數俄羅斯人來說是一位賭輸了國家、背叛了共產黨、搞砸了自己任期的總書記兼主席。他被指責應為一切負責:蘇聯後期的供應危機,帝國的解體,對美國的冷戰失敗。俄羅斯統治者普丁還加上一碼,稱蘇聯的解體是' 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大多數俄羅斯人對此點頭稱是,並希望迅速忘記本周二晚去世的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在這個正在發動戰爭的國家的地位與德國對蘇聯最後一位國家元首的敬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裡,' 戈爾比'代表著統一。戈爾比代表改革和全面裁軍。戈爾比代表著跨體系的對統一歐洲的和平承諾。"
作者認為,戈爾巴喬夫如此超前,是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從三個方面給世界留下了烙印,作為一個違背自己意願的革命者,作為一個和平使者,作為一個退卻的英雄。
文章說,"戈爾巴喬夫的開放造成了比他想要的更深刻的動蕩。他違背自己的意願成為一名革命者,在國內政治上沒有取得任何響亮的成就。與鄧小平領導下的偉大社會主義對手中國不同,蘇聯未能進行經濟重組。"
戈爾巴喬夫簽署了關於徹底銷毀中程核武器的《中導條約》,與柯爾總理一起就兩德統一進程達成一致。文章寫道:"這主要是由於戈爾巴喬夫的預見性,即統一將鞏固歐洲的和平。"
但是,文章寫道,"在世界為他鼓掌的同時,戈爾巴喬夫卻無法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文章說:"也許戈爾巴喬夫最大的問題是他在政治上的半心半意。他想改變這個國家,但不是徹底改變,而只是一點點。他想與史達林主義和勃列日涅夫主義決裂,但又要保留及改革列寧主義。他讓自己當選為總統,但讓議會而不是人民選舉。他想要國家社會主義,同時又要不受國家控制的言論自由。戈爾巴喬夫既不是堅定的保守主義者,也不是堅決的革命者--他卡在了半途中。所以最後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兩難境地。"
文章最後指出,當蘇聯解體時,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包括一場大型核子大戰,沒有走到這一步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盡其所能加以阻止。"戈爾巴喬夫對外的和平倡議無法阻止蘇聯的內部衰退,但這個高度武裝的帝國在他的帶領下和平地走下了全球舞台。"
《法蘭克福匯報》署名文章以"以人為本"為題寫道,"戈爾巴喬夫並不是想解散蘇聯,而是想拯救它--由於系統本身的矛盾,他失敗了。"
文章寫道,"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政治家會像戈爾巴喬夫那樣,在同一時間受到完全不同的評判。他在西方受到愛戴,但在他的祖國俄羅斯,他生前卻被大多數人鄙視。"
文章說,"戈爾巴喬夫尋求的是現代化,而不是蘇聯的解體。2014年,戈爾巴喬夫將吞併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形容為' 統一'和' 幸福的時刻',表明他對蘇聯解體感到多麼遺憾。文章還寫道,"戈爾巴喬夫本人沒有公開談及普丁試圖用武力使時間倒流的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一位朋友在7月透露,他對此感到 '沮喪 ',戈爾巴喬夫一生的使命就是' 自由'。"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