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海外使命
1993年4月2日,德國聯邦政府決定派遣國防軍士兵參與北約在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這是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士兵首次參與國際軍事使命。此後,德國國防軍還多次前往國外執行任務。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海外使命
1993年4月2日,德國聯邦政府決定派遣國防軍士兵參與北約在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這是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士兵首次參與國際軍事使命。此後,德國國防軍還多次前往國外執行任務。
人道主義援助行動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5年之後首次參與一項人道主義救援行動。1960年2月29日,摩洛哥發生地震。德國國防軍士兵對受災城市阿加蒂爾(Agadir)進行援救。此後德軍還曾前往阿爾及利亞、義大利、衣索比亞和伊朗進行救援。
參與前南戰爭引發爭議
1993年4月2日,德國政府決定派遣軍隊參與監督愛琴海武器禁運,並對波斯尼亞設立禁飛區。社民黨和自民黨認為,德國軍隊在北約範圍之外參與軍事行動違背憲法。
議會擁有最高決定權
1994年7月12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做出裁決,德國作為聯合國和北約成員國有權派遣武裝力量參與行動。但法院特別強調了所謂的「議會保留原則」:也就是所有類似使命都必須得到聯邦議院的批准。因此德國聯邦國防軍也被稱為「議會軍隊」。
科索沃戰爭: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戰鬥任務
1999年春季,德軍參與了代號為「聯合力量」(Allied Force)的北約軍事行動,這也是德軍第一次參加大規模戰鬥任務。德國旋風式戰鬥機執行空中偵查並對塞爾維亞防空體系發動攻擊。北約的該項行動從國際法而言具有爭議,因為這一使命既不是在北約成員國被攻擊的情況下進行,也沒有得到聯合國特別授權。
圍繞科索沃使命產生的爭議
科索沃衝突發生後,當時新上任的紅綠政府首次在境外將武力作為執行政策的手段。這導致嚴重的國內政治對立。科索沃使命的反對者將這一行動稱為違憲的攻擊性戰爭。尤其是綠黨面臨內部分裂的危險:時任外長的菲舍爾(Joschka Fischer)在一次黨內特別會議上甚至遭到「彩彈」襲擊。
反恐戰爭
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了「集體防衛原則」。德國政府以此為據承諾支持「反恐戰爭」。在「持久自由」(Enduring Freedom)行動的框架之下,德軍士兵參與了阿富汗和非洲之角海域的戰鬥行動。
施羅德提出信任投票
德軍參與反恐戰爭的問題在紅綠聯合政府內部引起爭議。社民黨籍的時任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向美國保證「無條件支持」。此後施羅將有關德軍阿富汗使命的表決作為對自己的信任投票,最終以微弱優勢驚險過關。
阿富汗
德國聯邦軍從2002年開始參與國際駐阿富汗安全援助部隊(ISAF)。目前共有4628名德軍士兵駐扎阿富汗,在超過11年時間裡,共有52人陣亡。2014年年底,所有外國部隊都將撤離阿富汗。
昆都士空襲油罐車事件
2009年9月4日,德軍上校克萊恩(Georg Klein)下令對兩輛被塔利班劫持的油罐車進行空襲,結果造成1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兒童。這毫無疑問是德國軍事行動造成遇難者人數最多的一次。
部署在土耳其的愛國者導彈
由於擔心遭到來自敘利亞的導彈攻擊,土耳其向北約盟友發出援助請求。2012年12月以來,德國在土耳其部署了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298名德軍士兵駐紮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卡赫拉曼馬拉什(Kahramanmaras),地處敘土邊境以北約100公里處。
悼念陣亡將士
1992年以來,已有100名德軍士兵在海外行動中喪生。2008年11月27日在柏林落成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也表達了對海外陣亡將士的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