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佛教
2004年2月17日好學且擅長思辨的德國人在西方國民之中最早體會到佛教真諦,並且禮贊佛教教義。17世紀時,萊布尼茲(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著《辨神論》,曾引用一些佛學典故。18世紀,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經常在他的著作與演講中提及錫蘭、緬甸、西藏和中國的佛教,贊嘆佛教僧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精神,並且對因緣業報的教義極感興趣。他在臨終時,曾向友人赫斯( Hesse )說:他堅信佛教輪回的道理。
19世紀初期,印度哲學在西方漸受歡迎,德國的哲學家如謝林( Schelling)、黑格爾( Hegel)等從翻譯的書籍中認識佛教義理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對後人最具影響。 他不但廣搜佛典,研讀經義,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佛教義理,更在家中供奉佛像,以佛教徒自居。崇拜叔本華思想的德國大音樂家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則頌揚「佛陀人生觀之偉大,使其他學說在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同時在其作品中融入佛教體裁。大哲學家尼采雖然是基督教牧師的兒子,卻大膽地頌揚佛教徒的祥和無諍。
1903年,第一位德國人安東.顧也斯(Anton Gueth)在緬甸仰光受戒出家,法號「三界智比丘」。他原是一位小提琴家,曾在巴黎留學修習音樂。他到過斯里蘭卡南部的波爾加斯杜瓦小島的「島寮寺院」精讀巴利文佛法,並修行佛法,這寺院後來成為德國佛教徒朝聖之地。
1903年8月15日,卡爾.塞頓史杜克(Karl Seidenstuecker)在萊比錫創立德國第一家佛教團體,它的名字是「德國佛教傳道會」。1911年, 「摩訶菩提協會」在萊比錫設立德國分會, 齊麥曼( Friedrich Zimmermann)為第一任主席,塞頓史杜克為秘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錫蘭修行的德籍比丘紛紛被押解至澳洲拘禁,如三界智長老,直至1918年才得以回到祖國。1921年, 斯坦基(Martin Steinke)在柏林創立「佛陀團體」, 並於1933年去中國,皈依倓虛法師,法號照空。1934返國,被選為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主席,在倫敦召開會議。後來「佛陀團體」改名為「佛教團體」。
1933年,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取得政權,禁止宗教活動,焚毀佛教著作,許多佛教團體領袖被秘密逮捕,但仍有人不畏強權,暗中進行佛教活動。在錫蘭弘法的德國比丘也受到戰爭波及,1941年被監禁在印度的德拉.屯( Dehra Dun),直到1946年才被允許返回錫蘭。
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飽受戰爭摧殘的百姓急於擁抱宗教,佛法尤其能撫慰心靈的創傷, 各地佛教團體因此紛紛成立。1949年,自從慕尼黑佛教團體加入「摩訶菩提協會」以後,許多大城市如柏林、法蘭克福、漢堡、基爾、科隆等地也都相繼加入。1952年, 葛文德喇嘛同時在印度及西柏林成立「聖彌勒壇城西方教團」,是德國第一座密教寺院。其後日本佛教各宗派也來德國建立道場。一時之間,林林總總,佛教在戰後的德國呈現百花齊放的繁茂景象。
為了使德國法律承認佛教團體是德國的宗教團體,佛教徒自1952年便著手開會,進行立法程序,於1955年成立德國佛教會,將各個組織團體納入,1958年正名為德國佛教聯盟。1984年,德國佛教聯盟為與耶穌教取得平等的合法地位,成立德國佛教總會,制訂組織章程及共同目標。1986年,兩個佛教會共同設立全國辦事處,並協辦全國性活動。
近幾年來,中國佛教也在德國生根,其中以佛光山與佛光會發展最為迅速。自1988年開始,就有德籍人士專程前往美國西來寺及在台灣的總本山佛光山求受三壇大戒。1992年,佛光山派滿徹法師到沒有任何信眾基礎的西柏林弘法利生,短短數年中,不但接引無數德國人士學佛修行,並且籌建柏林佛光山、萊茵禪淨中心、法蘭克福禪淨中心及漢堡布教所等四所道場。
迄今為止,已有10萬名德國人皈依佛門,另有12萬名佛教徒是亞裔。正如普拉.康提帕羅在《寬容》中所言,佛法猶如一座以韌鋼牢築的橋,它能隨風浪起伏而微顫,也能與多變的環境氣候相適應,但與此同時,它又牢牢地捍衛著它的基礎,並提供了一條通向永恆、涅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