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東亞局勢與一戰歷史

2014年2月10日

德國前外長菲舍爾在《南德意志報》撰文,指出東亞局勢堪憂,幾乎與一戰歷史書雷同。《新蘇黎世報》批評德國現任外長施泰因邁爾的外交政策對人權重視不足,堪稱「致命」。

https://p.dw.com/p/1B6LG
Inselstreit zwischen China und Japan
(資料圖片2013)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前外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在《南德意志報》撰文,在一戰爆發100周年之際,分析這場戰爭對當今世界的影響。文章也把目光投往東方:

"回憶1914年夏天,特別引發人們對當今東亞局勢的憂慮。幾乎與歷史書雷同,那裡正聚合著當時那場災難的全部因素:該地區軍備升級,擁有核武器。有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有大國之間的敵對,尚無答案的領土與邊界問題,朝鮮半島衝突,遺留的歷史問題,虛榮心,缺乏合作解決衝突的機制、更別說一體化的機制,一味爭奪權力,彼此充滿不信任。

Joschka Fischer
德國前外長菲舍爾認為東亞局勢堪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ven Simon

"那麼,為什麼還有樂觀的理由?首先,世界強國美國的持續存在提供穩定的制衡;其次,核武器的威懾力;第三,全球化帶來不斷增強的相互依賴。倘若沒有這三個因素,東亞將面臨一場大戰的緊迫威脅。"

《法蘭克福匯報》把視線投向東亞國家的歷史與"愛國主義"教育:

"中日韓有兩個共同點:對本國歷史的強烈自豪感,對過去一段殘酷歷史的共同經歷。這兩者加在一起,形成一個火藥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積極推行新的歷史觀,但"學校教科書至少提及歷史的'污點'。無論是1937年中國城市南京許多人被日本士兵殺害,還是日本皇軍在二戰中強迫主要是韓國女性充當'慰安婦',都沒有被否認。所謂'慰安婦'的歷史是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日本教科書的。 "

而在中國,過去二十年,不單在經濟上發生巨變。執政黨儘管仍自稱為共產主義,但極為資本主義的現實卻與階級鬥爭的口號無法聯繫在一起。因此,黨轉向"愛國主義"。一個愛國者,被認為應當為國家建設出力。"愛黨"也成為一種愛國主義感情,為黨所樂於接受。這兩種感情的等同成為執政黨尋求政權合法化的途徑。

然而,觀察家認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如今已對中國領導層構成威脅。"顯然,中國出現了一種針對日本的'民間民族主義',即便黨不特別加以鼓勵,也會動員起來。但是,如果中國發生任何突發事件,而且還有政治色彩,領導層會立刻緊張起來。比如,日本首相12月參拜靖國神社就很快喚起這種情緒。"

外長的外交政策

《新蘇黎世報》則評價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的外交政策,認為對人權的重視不足是"致命"的:

EU Außenministerrat 10.02.2014 Brüssel Steinmeier
《新蘇黎世報》批評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對人權重視不足圖片來源: John Thys/AFP/Getty Images

"中國在經濟上取得很大成就。但造成侵犯人權的一黨專政制度,卻極容易受到腐化。對德國企業而言,如果能同一個遵守法治原則的國家做生意,該有多好。即便不把價值觀作為核心,德國出於自身利益也應當更多致力於人權。沒有人權,就沒有可持續的穩定和長久的富足。"

摘譯:苗子

責編:安靜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