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文化殿堂:大藝術,小展館
2004年9月6日「博」似乎總是與「大」相聯,「小」博物館聽起來不免有些奇怪。但是,這些別具一格的主題展館確實是在小問題上做大文章:從盟軍到警察署;從食糖到麻纖維;從海因裡希‧齊勒(Heinrich Zille,畫家)到醫學史;從反戰到洗衣房,不怕你的興趣有多偏,在柏林總會找到一處能夠盡情滿足好奇的地方。
讓我們先來走訪一下「食糖博物館」。地處Amrumer街32號的這家小展館始建於1904年5月8日,歸屬為德國科技類博物館,以「天下第一家」的名號擁有特殊的歷史地位。這裡收集有世界各地的食糖大薈萃,直觀形象地鋪陳出一部食糖生產史。其中1747年始於柏林的甜菜製糖術已有250多個年頭。
相形之下,名不見經傳的「麻纖維博物館」(am Mühlendamm街5號)是新鮮事物,建館時間不過才10年之久,目的在於展陳「豐富多彩、用途廣泛的麻製品」。這種披帶文化色彩的植物纖維「 也在經濟領域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是製造繩索、紙張、苫布最古老、最具發展前景的原材料。據考證,早在尚無文字記載的年代,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麻繩。柏林的這家展館在德國絕無僅有,同博洛尼亞、阿姆斯特丹的同類博物館三足鼎立於世界。柏林甚至還每年舉行一次「麻織物展示會」,今年的展期定於8月14日。
柏林Mehringdamm街61號有一家「同性戀博物館」,展出「悠久且多姿的同性戀史」。其中,同性戀名人的生平履歷是展覽的一個側重點。眼下(截至10月18日),參展的主題人物是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以紀念這位後現代主義大思想家逝世20周年。此前,還有演員古斯塔夫‧格林根斯、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影星瑪琳.黛德麗,以及海斯等人被搬入展廳。
德國的作家及戲劇家喜歡去布萊希特-魏格爾紀念館聚會(Chaussee街125號),那裡原本是布萊希特及海倫娜‧魏格爾的故居後院。他們同德國文學史上的其他著名作家,如亨裡希.曼、安娜‧西格斯等人一道,共同安葬在紀念館旁邊的墓園裡。從1953年10月起,直至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在那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三年時光。當初,這位德國文學及戲劇大師之所以遷入這座庭院,主要是出於工作便利的考慮--因為柏林劇團、藝術學院就在附近。在他去世之後,魏格爾又生活了15年,直到1971年逝世。現在,他們的故居中仍然保存有4000多冊藏書以及當年的居家擺設。
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參觀盟軍博物館及空軍博物館的機會。這些展館以實物及文本的形式呈現了盟軍佔據柏林的歷史風貌,以及德國空軍100多年的發展史。60架飛機,形形色色的火車車廂、武器、制服、彈藥折射出戰爭年代的真實面目。
厭惡戰爭,愛好和平,位於Brüsseler街21號的「反戰博物館」最能體現這種呼聲。那裡還及時報導現世的新近危機。沿著樓梯拾階而下,展館還直通防空地下室。
(芙茗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