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與政治
自然災害和嚴重事故有時會讓政治家面臨極大挑戰。時過境遷,某些人被認定是緊急情況下的失敗者;另一些人則似正得其時,盡顯英雄本色,在政治上大得其分。
洪災中的選戰
已經過去15年了:在任聯邦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可能就是因他在當年夏天奧得河(Oder)大水災害中處理有方而在2002年競選連任成功的。社民黨領導的聯邦政府在大選前數星期領導了那場戰後最大的聯邦國防軍救災行動,準備了充足的緊急救援物資。但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施羅德腳登橡膠靴,視察災區、與受害人交談的情景。
為格倫費爾聲張正義
2017年6月,倫敦格倫費爾塔(Grenfell Tower)大樓失火焚毀。至少80人殞命。該大樓為一社會福利型建築項目。此次失火事件被認為是英國二戰結束以來最慘重的建築物火災。火災的原因主要是易燃牆面涂層。慘案發生後,很多人舉行示威,抗議梅(Theresa May)首相,指責她很晚才去看望受災居民。
貪腐成火災原因?
2015年10月,布加勒斯特一夜總會發生大火,64人被燒死。火災的原因明顯是房主連最簡單的安全規定都未遵守。政府的批評者們指控說,該夜總會的經營許可是用賄金買來的,火災是羅馬尼亞普遍存在的貪腐現象的寫照。在民眾的抗議聲中,蓬塔(Victor Ponta)總理率全體內閣下台。
沉船事件導致政府垮台
2014年4月,載有多名中小學生的共476人的韓國 「世越號」(Sewol)渡輪沉沒,約300人喪生。超載和救援措施不足被認為是災難原因。但是,政府總理鄭烘原(Chung Hong Won)亦因政府危機處理不力而下課。在罹難者家屬的壓力下,沉船後被打撈上來。
日本大難
2011年3月,地震在太平洋引發的大海嘯重創日本福島(Fukushima)核電站,大量核輻射洩露。菅直人(Naoto Kan)首相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和訊息政策被批評為差強人意,遭強烈抨擊;政界與營運公司之間的密切關係也受到嚴厲批評,被指極其有害。數月後,菅直人首相下野。
高高在上的總統
2005年8月,卡翠娜(Katrina)颶風肆虐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三角洲包括新奧爾良市(New Orleans)在內的大片地區。事發3天後,布希總統才中斷渡假。此後啟動的救援行動被批評為既姍姍來遲、又遠遠不夠。非洲裔美國人還指控布希有種族主義色彩。他們相信,就因為新奧爾良的大多數居民是黑人,所以布希總統才遲遲按兵不動。
總統拒絕援助
2000年8月,俄羅斯 「庫爾斯克」號 (Kursk)核潛艇在巴倫支海(Barentssee)的一次演習中發生爆炸,此後沉沒。艇上有23名官兵原本有望獲救。然而,普丁總統在長達數天的時間裡拒絕來自外國的救援,並繼續自己的渡假。最後,一切都已太晚。罹難官兵家屬指控普丁冷酷無情。然而,此事件最終並未能損害他的名譽。「庫爾斯克」後來被打撈。
緊急情況下的越權
1962年北德地區洪災期間的果敢行動打下了施密特(Helmut Schmidt)仕途青雲直上的基礎。作為時任漢堡內政部長,他通過動用軍隊安全疏散了成千上萬洪水難民,贏得了廣泛認可和尊敬。他本來並無權調動軍隊。他的這一角色使他迅速成為全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1974年,他當上聯邦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