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審查和宣傳對抗多元
2013年12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日前發表了名為"中國人要分享權力"(Chinesen wollen Macht teilen)的文章,援引一份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和北京大學的聯合調查結果報導稱:"中國人和美國人的關係之間充滿了互不信任。但只有少數兩國民眾視對方為敵。雙方大部分精英人士都認為兩國處於相互競爭關係。"
作者隨後繼續關注相關調查結果指出:"當74%的美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領導世界時,只有45%的中國人表現這種願望。甚至有21%的中國社會精英人士表示,中國不應該充當領導世界的角色。75%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美兩國分享權力能夠促進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但65%的美國受訪者堅信只有美國的霸主地位才能確保世界和平。受訪美國民眾認為中國更多將帶來經濟上的威脅,而中國人則懼怕美國的軍事實力。中國人認為美國人傲慢、攻擊性強、願意使用武力,大多數中國受訪者認為本國人勤勞、大度。"
"用審查和宣傳對抗多元論"
《新蘇黎世報》則關注中國近些年努力提高自身國際形象的努力,在國際版發表了題為"用審查和宣傳對抗多元論"(Mit Zensur und Propaganda gegen den Pluralismus)的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害怕自身操縱輿論的做法被打破,因此加大力度,試圖影響外界看待中國的態度。
作者在文章開頭寫道:"分佈在全世界各個大學的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中國如何傳播其文化、語言以及世界觀的典型範例。與德國、法國或者英國的做法不同,這些孔子學院落戶他國大學校園,並由各大學共同出資建設的方法,引起了不少爭論。"
文章隨後寫道:"中國的經濟、政治以及軍事實力越強大,就越會嘗試對外輸出自己的世界觀。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且,鑑於對中國認知的不足,這樣的做法也彌補了一些漏洞。但就像這個人民共和國在內部無法容忍對政治和歷史問題的多元化觀點一樣,他們同樣也不能接受自由體制國家推出與中國官方看法不一致的觀點和研究結果。"
由中國官方來定義的"客觀"
作者隨後關注了美國《紐約時報》以及"彭博社"記者因報導中共高官斂財內幕,無法獲得工作簽證的消息,指出:"中國外交部表示,誰能'客觀'的報導中國,遵守法律,也就不用擔心害怕……但什麼是'客觀',要由中國政府部門按照其制定的意識形態規則來判斷。而這也會給學者帶來影響。從西方的中國研究界總是能傳來這樣的消息:歷史、政治、社會以及民族學家不敢碰在中國被視為'棘手'的話題。許多不願意從事自我審查的人,已經感受到了自己捍衛學術自由的做法所帶來的後果。他們的文章發表後,就無法再獲得中國簽證。對於許多以實地調查,研究檔案資料為主的學者們來說,這是很嚴重的後果。"
作者隨後再次提及中國當局拒絕向境外記者發放簽證的做法,質疑了中國提出的"軟實力"。指出:"對於優秀的新聞工作來說,也少不了在當地工作。就算這些境外媒體記者最後還是能夠得到延簽,但這之間的周折和刁難所催生的不安全感會對他們未來的選題思路加以影響。這樣,中國的審查和宣傳也會滲透到西方對中國的報導中去……看來,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加,用自由和多元化對抗壓制和宣傳將變得愈發困難。"
摘編:任琛
責編:樂然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