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狂鬥士施林根席夫
他不僅是個傳統的挑戰者,也是戲劇天才、電影導演、藝術家和政治醜角。在施林根席夫去世三年後,柏林的一次專題展覽回顧了這位藝壇怪才的生涯。
藝術狂鬥士
「大喊大叫比輕聲細語離我更近」,克里斯托弗‧施林根席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這樣描述自己。他不僅是話劇和歌劇導演,還是電影導演、造型藝術家和政治醜角。柏林藝術工場(Kunst-Werken Berlin)在施林根席夫去世三年之際,舉辦了回顧他藝術生涯的展覽。
對神經的考驗
施林根席夫拍第一部電影時才9歲。後來他報考電影學院沒有被錄取,但這沒有讓他放棄電影。他總共拍過20部電影,幾乎每一部都是對人們神經的考驗:鮮血四濺、利刃割喉、演員聲嘶力竭。然而片子還是反映了現實的人生故事。他承襲了德國新電影的風格,只不過更加暴戾。
選舉過把癮
1998年施林根席夫創立了名為「機會2000」的政黨,抹掉了藝術和政治之間最後的界限。這個「失業者和社會邊緣人」的政黨的競選的口號是「把失敗當機會」。該黨在聯邦議院選舉中獲得了0.058%的得票率,但在媒體關注度上卻不遜於大黨派!
為抗議而下水
施林根席夫競選活動的高潮是在沃爾夫岡湖裡游泳。他邀請全德國400萬失業者一起下水,好讓湖水準面升高,淹沒總理柯爾在湖邊的渡假別墅。響應號召前來的只有100人。不過沒關係,反正要「把失敗當機會」。這次行動作為行為藝術被載入史冊。
挑戰華格納
2004年施林根席夫應邀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執導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一部長達6小時的以救贖為主題的血腥的戲劇馬拉松。評論界好評如潮,觀眾也報以熱烈的掌聲。但對施林根席夫本人來說,拜羅伊特卻是一場噩夢。他與音樂節總監沃爾夫岡‧華格納(Wolfgang Wagner)的爭執成為媒體的頭條消息。他感到自己無法戰勝華格納的神話。日後他認為自己患上癌症也與當時的緊張壓力有關。
身體裡的陌生人
2008年1月施林根席夫被診斷患有肺癌。他仍然不願被動地接受一切,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進一步公開。他開始寫一部話劇行為藝術腳本,似乎是自己的「安魂曲」。在其中他把自己的憤怒、恐懼大聲發洩出來,但有時也能突然變得異常輕柔。
病中日記
施林根席夫的病中日記題為《天堂也不過如此美麗》。他讓所有人分享他尋找自我和人生意義的歷程。這本日記是一部殘酷的記錄,沒有任何矯情做作,在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很長時間。作者一再提出的問題是:上帝在哪裡?
非洲的拜羅伊特?
施林根席夫一直想創造出長久留存的藝術。他在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布吉納法索的鄉村建立了一個「歌劇院村」。按照他的設想,這裡應成為一個文化之地,一個全球性的藝術項目,孩童們可以在這裡學習,病人受到照料。建築師Francis Kéré特意採用了當地的建築材料—粘土。施林根席夫希望這裡成為一個展示非洲文化多樣性的藝術中心。
遲到的榮譽
2010年8月,49歲的施林根席夫病逝。他沒能經歷自己最輝煌的一刻。在同年6月開幕的威尼斯藝術雙年上,德國館即以施林根席夫的作品回顧為主題,他的裝置藝術不僅讓觀眾嘆為觀止,評委會也將金獅獎授予了德國館。
知者無畏
施林根席夫創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柏林舉辦的回顧展只是人們重新發現這位奇才的開始。明年該展覽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紀念這位以藝術的極端手法試圖改變生活的天才,一位毫無畏懼卻充滿責任感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