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狂斗士施林根席夫
他不仅是个传统的挑战者,也是戏剧天才、电影导演、艺术家和政治丑角。在施林根席夫去世三年后,柏林的一次专题展览回顾了这位艺坛怪才的生涯。
艺术狂斗士
“大喊大叫比轻声细语离我更近”,克里斯托弗·施林根席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这样描述自己。他不仅是话剧和歌剧导演,还是电影导演、造型艺术家和政治丑角。柏林艺术工场(Kunst-Werken Berlin)在施林根席夫去世三年之际,举办了回顾他艺术生涯的展览。
对神经的考验
施林根席夫拍第一部电影时才9岁。后来他报考电影学院没有被录取,但这没有让他放弃电影。他总共拍过20部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对人们神经的考验:鲜血四溅、利刃割喉、演员声嘶力竭。然而片子还是反映了现实的人生故事。他承袭了德国新电影的风格,只不过更加暴戾。
选举过把瘾
1998年施林根席夫创立了名为“机会2000”的政党,抹掉了艺术和政治之间最后的界限。这个“失业者和社会边缘人”的政党的竞选的口号是“把失败当机会”。该党在联邦议院选举中获得了0.058%的得票率,但在媒体关注度上却不逊于大党派!
为抗议而下水
施林根席夫竞选活动的高潮是在沃尔夫冈湖里游泳。他邀请全德国400万失业者一起下水,好让湖水平面升高,淹没总理科尔在湖边的度假别墅。响应号召前来的只有100人。不过没关系,反正要“把失败当机会”。这次行动作为行为艺术被载入史册。
挑战瓦格纳
2004年施林根席夫应邀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执导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一部长达6小时的以救赎为主题的血腥的戏剧马拉松。评论界好评如潮,观众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对施林根席夫本人来说,拜罗伊特却是一场噩梦。他与音乐节总监沃尔夫冈·瓦格纳(Wolfgang Wagner)的争执成为媒体的头条消息。他感到自己无法战胜瓦格纳的神话。日后他认为自己患上癌症也与当时的紧张压力有关。
身体里的陌生人
2008年1月施林根席夫被诊断患有肺癌。他仍然不愿被动地接受一切,而是把自己的生活进一步公开。他开始写一部话剧行为艺术脚本,似乎是自己的“安魂曲”。在其中他把自己的愤怒、恐惧大声发泄出来,但有时也能突然变得异常轻柔。
病中日记
施林根席夫的病中日记题为《天堂也不过如此美丽》。他让所有人分享他寻找自我和人生意义的历程。这本日记是一部残酷的记录,没有任何矫情做作,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很长时间。作者一再提出的问题是:上帝在哪里?
非洲的拜罗伊特?
施林根席夫一直想创造出长久留存的艺术。他在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布基纳法索的乡村建立了一个“歌剧院村”。按照他的设想,这里应成为一个文化之地,一个全球性的艺术项目,孩童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病人受到照料。建筑师Francis Kéré特意采用了当地的建筑材料—粘土。施林根席夫希望这里成为一个展示非洲文化多样性的艺术中心。
迟到的荣誉
2010年8月,49岁的施林根席夫病逝。他没能经历自己最辉煌的一刻。在同年6月开幕的威尼斯艺术双年上,德国馆即以施林根席夫的作品回顾为主题,他的装置艺术不仅让观众叹为观止,评委会也将金狮奖授予了德国馆。
知者无畏
施林根席夫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柏林举办的回顾展只是人们重新发现这位奇才的开始。明年该展览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纪念这位以艺术的极端手法试图改变生活的天才,一位毫无畏惧却充满责任感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