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打混合牌!北京如何幹預台灣大選
2024年1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二(1月9日)當地時間下午,台灣國防部發出了4次國家級警告,示警中國大陸發射衛星飛越台灣南部上空,手機用戶們都收到了中英雙語警報。其中英文版本錯用了Missile飛彈一詞,這引發了許多人發出疑問:北京是否在台灣大選前幾天發動攻擊?
警報發出之時,台灣外長吳釗燮正在開國際記者會,包括德國之聲記者Richard Walker在內的許多在場外國記者都收到了警報。看了手機警報後的吳釗燮試圖安撫在場人士。不過他將中文版本一度看錯,誤以為衛星是飛過越南上空。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在這個區域發射了衛星,飛過越南領空,那沒關係啦!」國防部發布的警告內容是: 「中國於15:04發射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請民眾注意安全,若發現不明物體,通報警消人員處理。」 吳釗燮之後修正了自己的說法,不過他對與北京可能發生衝突的不安情緒顯而易見。那麼,大選之前台灣是否尤其緊張?這抑或是一種選戰策略,製造民眾恐慌情緒來助選?
中共當局本希望看到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獲勝。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是賴清德,他曾表示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這踩到了北京的紅線。曾在台灣居住多年的記者、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前高級研究員科克裡茨(Angela Köckritz)表示:「中共盡一切努力阻止賴清德成為總統。但台灣的整體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即便是國民黨上台也無法做到中共希望看到的那樣。」第三位總統候選人是柯文哲。他所在的民眾黨成立於2018年。
在1月13日的台灣大選中,侯友宜和柯文哲承認敗選,並向賴清德表示祝賀。賴清德與蕭美琴以當選總統、副總統身份出席國際記者會,並宣佈選舉已經在今天順利完成。
務實的關係
習近平將統一放在其政治議程的重要位置,稱這是「歷史的必然」。科克裡茨指出,習近平的國家機器正竭力操縱台灣的輿論,自1996年台灣直選第一任總統以來北京一直在這樣做:"中共希望這將有助於實現統一的最終目標。「北京採取的策略非常簡單:發出戰爭威脅和貿易抵制,同時與國民黨保持密切聯繫。
中共與國民黨保持一種務實的關係。雙方都反對台灣獨立,同意「一中」,但中共認為的「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民黨則是中華民國。2015年11月,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會見了當時的台灣總統馬英九。這次會面通常被視為中國大陸對國民黨在一年後總統選舉中的支持。但國民黨在這場選舉中是輸家,敗給了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馬英九去年夏天曾「登陸」,進行了為期12天的大陸之旅。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去年3次訪中,最近一次是在大選前4個星期。他在大陸不僅會見了台灣商界代表,還與中共高官舉行了會晤,比如與中共政治局排名第4的常委王滬寧。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目前與北京保持距離。他提出了一個3D戰略,認為兩岸關係的戰略重點是Deterrence的嚇阻、Dialogue的對話,還有De-escalating降低緊張。馬英九不久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基本上,侯友宜的3D戰略與我的立場一致:「不獨、不統和不武。」
中國的經濟威脅
儘管在蔡英文八年總統任期內台海政治局勢緊張,但雙方的經濟仍然緊密相連。但雙方政府越來越難以擴大現有的經濟合作。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台灣對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出口額約為2380億美元(2170億歐元),是同年德國對中國出口規模的兩倍。 自今年初以來,北京已經叫停包括化學品在內的12個產品類別的台灣進口關稅減讓。今年1月9日,也就是台灣大選幾天前,中國商務部表示,大陸正在考慮暫停其他台灣產品,比如如漁業產品、紡織品和汽車零件等的關稅減讓。 這樣的舉措可能會影響台灣的中產階級,並可能迫使他們重新考慮將票投給誰。
台灣國防部每天都會在社群網站X上公佈人民解放軍在台灣周邊軍事活動的統計數據。就在大選舉行的這個禮拜,前四天就發現 33 架中國軍用飛機和 13 艘船隻在台灣周邊地區活動。
最近,國防部還報告了數起中國氣球飛越台灣海峽事件。馬英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是表示:「因為如果台灣海峽爆發戰爭,美國也參與進來,那麼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因此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避免,不僅是台灣和大陸之間發生熱戰, 也防止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發生戰爭。」 他還指出,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做了18次美中假想戰爭軍推,18次都是美國輸。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把武統威脅作為選戰的關鍵議題,試圖爭取支持。
與此同時,在虛擬世界中,一場由假新聞和虛假訊息主導的關於台灣的戰爭已經打響。北京的網路大軍被懷疑是廣泛傳播這些消息的幕後黑手。台灣 2300 萬人口中有 500 多萬人都是 TikTok 的用戶,而這個平台的母公司字節跳動是一家中國企業。科克裡茨說:「在虛假訊息戰中,對美國的不信任或民眾的不滿情緒被進一步煽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選民感到政府的施政相當糟糕」。
「解碼中國」是德國之聲的一個系列節目,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對中國在當前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論點進行批判性解讀。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