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天津陷落
(德國之聲中文網)天津的災難令人如此不安的原因是:它並非發生在某一個荒涼的工業用地上。災難的地點是一個高度現代化的樣板項目。濱海工業新區的面積相當於柏林的兩倍半,所有建築都在過去25年內建成。財富500強企業--世界財力最雄厚的商家有一半在此落戶。大眾、空中巴士、摩托羅拉均在此設點。剛進行過現代化改造的港口在全球貨櫃轉運地排名第10位。
恰恰是在這裡--蓬勃發展的中國的窗口,發生一起災難,死亡人數遠超過100人,另有數百人受傷。如今,不單在爆炸的核心區發生陷落,出現深坑。在政治層面上,這同樣是一場陷落:缺乏監管、裙帶關係、政商勾結。許多人如今將天津的這場火海歸咎於此。
在中國高度現代化的光鮮表面背後,"關係硬"比法律法規更重要。反對之聲很難發出。上月,警方在一場前所未有的行動中拘留、傳喚100餘名人權活動人士、律師及其工作人員就是明證。
網路決堤
令人鼓舞的是,在這場社群網站時代的"輿論危機"中:災難發生24小時之內,就有25萬條關於化學品倉庫爆炸的訊息發出。中國網民自己傳播迅速、全面的訊息。相形之下:就在全世界都看到爆炸的圖像、照片時,天津電視台仍在播出韓國肥皂劇,從而徹底失去訊息媒體的可信度。
中國記者紛紛出擊,提出"不舒服"的問題,質問災難的起因經過和危機的應對。他們很快發現,倉儲地點與居民樓的距離不符合規定的最低標準,附近居民對"危險的鄰居"一無所知,倉庫堆放的劇毒氰化鈉比規定的限量高出數十倍,消防員不知道堆放的物品是什麼,--或許用水滅火也是災難規模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執政黨的反應仍是舊有的模式:50餘家網站被關停。媒體只允許使用官方新華社通稿。其報導模式也照舊:消防員的英雄事跡,官員的安撫,醫院已康復受害者的圖片。
安全需要訊息
在天津,這一切為時已晚。政府的聲譽已經受損。對危機應對不善以及事件真相遲遲未澄清的憤怒如此巨大,以至於連黨報《人民日報》都對"訊息政策"提出謹慎的批評。
安全與訊息密不可分。然而,在中國,訊息時常成為秘而不宣的"國家機密"。同樣,安全與獨立的權益代表密不可分。比如,中國的勞工安全保障法規相當完善,國際勞工組織也確認這一點。但法規得不到遵守。這不單是因為疏忽大意,也是因為沒有獨立的工會去貫徹落實。
災難發生地是現代化的。中國的政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