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天津陷落
(德国之声中文网)天津的灾难令人如此不安的原因是:它并非发生在某一个荒凉的工业用地上。灾难的地点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样板项目。滨海工业新区的面积相当于柏林的两倍半,所有建筑都在过去25年内建成。财富500强企业--世界财力最雄厚的商家有一半在此落户。大众、空客、摩托罗拉均在此设点。刚进行过现代化改造的港口在全球集装箱转运地排名第10位。
恰恰是在这里--蓬勃发展的中国的窗口,发生一起灾难,死亡人数远超过100人,另有数百人受伤。如今,不单在爆炸的核心区发生陷落,出现深坑。在政治层面上,这同样是一场陷落:缺乏监管、裙带关系、政商勾结。许多人如今将天津的这场火海归咎于此。
在中国高度现代化的光鲜表面背后,"关系硬"比法律法规更重要。反对之声很难发出。上月,警方在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中拘留、传唤100余名人权活动人士、律师及其工作人员就是明证。
互联网决堤
令人鼓舞的是,在这场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危机"中:灾难发生24小时之内,就有25万条关于化学品仓库爆炸的信息发出。中国网民自己传播迅速、全面的信息。相形之下:就在全世界都看到爆炸的图像、照片时,天津电视台仍在播出韩国肥皂剧,从而彻底失去信息媒体的可信度。
中国记者纷纷出击,提出"不舒服"的问题,质问灾难的起因经过和危机的应对。他们很快发现,仓储地点与居民楼的距离不符合规定的最低标准,附近居民对"危险的邻居"一无所知,仓库堆放的剧毒氰化钠比规定的限量高出数十倍,消防员不知道堆放的物品是什么,--或许用水灭火也是灾难规模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执政党的反应仍是旧有的模式:50余家网站被关停。媒体只允许使用官方新华社通稿。其报道模式也照旧:消防员的英雄事迹,官员的安抚,医院已康复受害者的图片。
安全需要信息
在天津,这一切为时已晚。政府的声誉已经受损。对危机应对不善以及事件真相迟迟未澄清的愤怒如此巨大,以至于连党报《人民日报》都对"信息政策"提出谨慎的批评。
安全与信息密不可分。然而,在中国,信息时常成为秘而不宣的"国家机密"。同样,安全与独立的权益代表密不可分。比如,中国的劳工安全保障法规相当完善,国际劳工组织也确认这一点。但法规得不到遵守。这不单是因为疏忽大意,也是因为没有独立的工会去贯彻落实。
灾难发生地是现代化的。中国的政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