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德國:炒股與避股
2015年9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克勞斯8歲那年得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聖誕禮物:一支大眾汽車公司的股票。附有大眾頒發的股票證書(當然是父母花高價買的)和利息聯單。每到分紅的時候,克勞斯便從聯單上剪下一聯,去儲蓄銀行領取利息。
時光倒轉兩百年。亞瑟-叔本華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大量股票。每年他只需去銀行領一次利息就夠花一年的了。不用為生計操心,叔本華潛心哲學思考,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國人看不上這類不勞而獲的投資者,稱他們是"剪聯單的人"。不是嗎?他們唯一需要做的是動動剪子。這個充滿貶義的詞匯後面還隱藏著德國人對股票和其他證券的蔑視。
德國股民少得可憐
兩百年來,德國人對股票的態度沒有多大變化。據德國股票研究所公佈的數字,2014年底,直接投資股票的德國人只有410萬,僅佔全國人口的6%。
提到股票,德國人馬上聯想到投機。"一聽到投機,德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排斥",經濟學家馬丁-許夫納爾說:"但德國人願意開幾公里汽車去一家便宜一些的加油站,也喜歡特價購物,儘管這也是投機行為。"
中國全民炒股
中國人對特價來者不拒,對股票更是情有獨鐘。儘管上海和深圳交易所1990年才開張,但股票交易早已成為中國的全民運動。大學生的持股率達到30%以上。街坊朋友閒聊時交換股市訊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那些炒股致富的故事廣泛流傳。對股市走向做出大致正確分析的專家被老百姓奉為"股神"。
中國人為股市發明了一系列形象的概念。"炒股"聽起來既乾脆,又給人快速見效的聯想;"解套"流露出終於以買進價出售的輕鬆;有時候需要勇氣割捨不爭氣的股票,賠本賣出,這個壯舉被稱為"割肉";有時"割肉"也不行了,只有"清倉"一條路 - 撤離股市,不過這是暫時的,股民伺機重新入市,或者先炒點兒別的,比如房地產。
恐懼與偏見
在這一點上,德國人與中國人有本質的區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俗語用在德國人身上正合適。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股市崩盤,幾百萬德國人倉皇逃出股市,併發誓再不上"賊船"。
德國股票研究所所長伯藤蘭格爾說:"德國人對股票的偏見極為頑固。"偏見之一是:股票交易動輒損失慘重。這是可能的,但是可以避免。將炒股變為長期投資,就不必有割肉甚至清倉的痛苦。伯藤蘭格爾說:"如果將股票放上13年,損失的幾率為零。"當然,貸款炒股就沒有13年的時間等待了。因此,股市交易最重要的規則是:千萬不能借錢建倉。
這也是我的朋友克勞斯恪守的原則。他今年已經40歲了。父母的聖誕禮物引發了他對股市的興趣。在2001年德國的炒股熱中,克勞斯也交了學費。今天,他只買那些他較為熟悉的企業的股票,不再去銀行領取利息,而是將紅利直接再投資。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