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炒股与避股
2015年9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克劳斯8岁那年得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圣诞礼物:一支大众汽车公司的股票。附有大众颁发的股票证书(当然是父母花高价买的)和利息联单。每到分红的时候,克劳斯便从联单上剪下一联,去储蓄银行领取利息。
时光倒转两百年。亚瑟-叔本华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量股票。每年他只需去银行领一次利息就够花一年的了。不用为生计操心,叔本华潜心哲学思考,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国人看不上这类不劳而获的投资者,称他们是"剪联单的人"。不是吗?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动动剪子。这个充满贬义的词汇后面还隐藏着德国人对股票和其他证券的蔑视。
德国股民少得可怜
两百年来,德国人对股票的态度没有多大变化。据德国股票研究所公布的数字,2014年底,直接投资股票的德国人只有410万,仅占全国人口的6%。
提到股票,德国人马上联想到投机。"一听到投机,德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排斥",经济学家马丁-许夫纳尔说:"但德国人愿意开几公里汽车去一家便宜一些的加油站,也喜欢特价购物,尽管这也是投机行为。"
中国全民炒股
中国人对特价来者不拒,对股票更是情有独钟。尽管上海和深圳交易所1990年才开张,但股票交易早已成为中国的全民运动。大学生的持股率达到30%以上。街坊朋友闲聊时交换股市信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些炒股致富的故事广泛流传。对股市走向做出大致正确分析的专家被老百姓奉为"股神"。
中国人为股市发明了一系列形象的概念。"炒股"听起来既干脆,又给人快速见效的联想;"解套"流露出终于以买进价出售的轻松;有时候需要勇气割舍不争气的股票,赔本卖出,这个壮举被称为"割肉";有时"割肉"也不行了,只有"清仓"一条路 - 撤离股市,不过这是暂时的,股民伺机重新入市,或者先炒点儿别的,比如房地产。
恐惧与偏见
在这一点上,德国人与中国人有本质的区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俗语用在德国人身上正合适。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股市崩盘,几百万德国人仓皇逃出股市,并发誓再不上"贼船"。
德国股票研究所所长伯藤兰格尔说:"德国人对股票的偏见极为顽固。"偏见之一是:股票交易动辄损失惨重。这是可能的,但是可以避免。将炒股变为长期投资,就不必有割肉甚至清仓的痛苦。伯藤兰格尔说:"如果将股票放上13年,损失的几率为零。"当然,贷款炒股就没有13年的时间等待了。因此,股市交易最重要的规则是:千万不能借钱建仓。
这也是我的朋友克劳斯恪守的原则。他今年已经40岁了。父母的圣诞礼物引发了他对股市的兴趣。在2001年德国的炒股热中,克劳斯也交了学费。今天,他只买那些他较为熟悉的企业的股票,不再去银行领取利息,而是将红利直接再投资。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