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外汇投资公司十大看点
2007年7月1日中国一跃便进入国家投资公司前列
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三议案是停征或减征储蓄利息税;发行特别国债券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国家锦上添花投资公司 的资本金来源;“劳动合同法。”
关于第2个议案,中国媒体的报导是这样说的:“表决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发行的特别国债,将被用来购买大约两千亿美元的外汇,作为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发行的方式将是10年期以上的可流通记帐式国债,票而利率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决定。”
这种方式,在西方被称为建立国家基金。3月的人大上,中国已经宣布要建立这么一个国家投资公司,并称是以新加坡的国家基金Temasek Holding为榜样。新加坡这个国立公司管理着约600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年红利平均18%。今年5月,这个正在组建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已经做了第一笔生意:以3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的对冲基金黑石。
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资料,全世界共有约2万3千亿美元注在这类国家基金里,而中国通过此举将一跃成为全世界的第5名。重新布局后,前10名将是:阿联酋的ADIA(8750亿美元);新加坡的GIC(33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的div.suadi-arabische Fonds(3000亿);挪威的Government Pension Fund(3000亿);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2000亿);科威特的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700亿);新加坡的Temasek Holdings(620亿);澳大利亚的Australien Future Fund(400亿);美国阿拉斯加的Permanent Fund Corporation(350亿);俄罗斯的Stabilization Fund(320亿)。
十大看点(未知数)
中国经济网一篇文章已经对利息税调整前后提出了“十大未知数。”比如“股市大影响有多大”、“储户的存款收益增加多少“等。在此,也来看看特别国债券购买美元的十大未知数(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这种特别国债券是否只在中国境内发行。中国人大的决议是:用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2000亿美元,按理说,应该只是在中国境内发行,否则无法起到消化中国外汇大储备的作用。除非中国当局已经考虑到通过此举加速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以求得人民币哪天可自由兑换时的相对稳定性。但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关键是:香港和澳门在中国官方概念里经常游移在境内和境外之间。
第二个看点是:是削减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是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本意自然是削减已经太大的外汇储备,拿出一部分来购买世界上的财产。但恐怕很难避免更多的外资涌进来。这两年来,外资拼命寻找中国投资点,抱着人民币不断上涨的希望涌入,导致股市和房市持续上涨。现在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自然会有很大吸引力。如果没有相应措施,恐怕很大一部分新国债券会被新涌入的外资拿去,从而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加速膨胀。
第三个看点是:中国是否会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措施来出售特别国债券。日前,中国刚宣布19家中国银行、10家境外银行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让大量外汇涌入中国,并说要采取惩罚措施。为了防止更多外汇一涌而入,想必中国在发行新国债券内外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外,可能就是对那些银行采取惩罚措施;对内,可能会规定购买的一系列手续、办法,谁有权销售,谁有权购买,怎么购买。
第四个看点是:是否会使人民币、外汇兑换市场进一步活跃,加强人民币变成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压力。因为中国现在要买外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银行和企业、个人把人民币换成外汇,从而造成市场上的兑换量大增。
第五个看点是:外资、合资企业是否会把利润更大地留在中国,存在债券里,甚至把中国这种国债券作为分红的票证,使之在世界上广泛流通起来。
第六个看点是:世界各国的基金,尤其是在中国经营的基金是否被允许(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件事,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七个看点是:对中国股市有多大影响。新国债券对中国股市会有影响,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相当一部分投入中国两大股市的资金可能会因此而被抽出来购买国债券。如果说,利息税的停或减对A股的影响最直接,那么,国债券对B股应该会有更直接影响。当然不会局限在B股里。
第八个看点是: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涨与降是否会起到一定作用。停征或减征利息税是为了增加银行储蓄的吸引力,除了挤股市等的泡沫外,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通胀率的作用(很多钱放在那里不用来买东西了)。而国债券同样是一种储蓄,也许不是一般老百姓的储蓄,但性质是相近的。也就是说,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问题是:中国是否真的“不需要”通货膨胀。此间有专家说,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中国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如果通货回到紧缩状态去,是否会对中国更不利呢?这恐怕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要考虑的问题。
第九个看点是:中国以此巨额的资金想要重点在世界上买什么东西。
第十个看点是:世界让中国买什么不让买什么。换句话说:西方是否会采取严厉的保护主义措施来对付中国。这最后两点是下面要重点说的。
以德国为例:保护主义也许不可避免
最近一段时间来,德国和西方国家的舆论大规模渲染“中国买空西方”论。从现在的工厂、公司、钢铁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到机场、森林,德国都有大量的关于中国大买特买的报导。事实上,已经在政界和民间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保护主义的苗头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出现了。
据明镜周刊引联邦政府某专家(未具体说是什么人)的话,德国政府将考虑修改对外经济法,把保护而不让轻易出售的领域从军工领域扩展到电信、能源和邮政这些领域去。理由是,这些领域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德新社说,背景是担心外国国家基金收购这些关键领域的企业。联邦经济部一名发言人周六对德新社说,不存在“普遍的考虑”,但这方面的考虑没有结束。
根据德国对外经济法,德国政府现在就有权阻止生产坦克、军舰或武器的军工企业落到被“不受欢迎的手”里。假如外国人想购买这类企业25%以上的股份,说必须报联邦经济部。联邦政府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此表态。如果联邦政府不表态,就表示这笔生意被批准了。但要把限制出售企业的范围扩大到其它领域,专家认为,这在欧盟内获得认可是有难度的。即使不扩展对外经济法,德国本身也有其它手段来保护它的企业,比如卡特尔法:联邦卡特尔局有权阻止大企业大股份的出售。
刚访问了中国的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在中国期间已经说了:把保护出售的领域从军工领域扩展到其它领域,需要“非常细致”地进行审核。他警告说不要对来自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的投资基金太紧张了,“我们不对来自其它国家的投资关闭大门。”
周四,格罗斯部长又对图片报说:“我们不能也不想阻止中国在德国投资。”但他承认,中国人“非常有进取心,”拿着1万亿欧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在全世界开始了采购。”他说,德国对此并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德国当然不可能把简单商品的生产从中国搬回来,但在尖端技术中,德国还是世界领先的。
然而,即使在相对反对保护主义的德国的经济部长格罗斯的话里,还是听得出来,对中国大“采购”的恐惧已经深入到政府里去了。而这些话还是在中国宣布以2000亿美元收购世界财产之前说的。
可以想见,德国、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对中国收购此间企业、财产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是完全可能的。问题也许仅仅是多大的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对中国新建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来说,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且将是持续的考验。(平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