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药品监督局局长受贿案引起众怒
2007年5月11日“这一案件又一次动摇了人们对中国医疗体系的信任。中国报纸了解到这一案件的深度后骂道:‘13亿人民的健康犹如悬千钧于一发’。今年年初国务院召开的特别会议上,甚至总理温家宝也表达了他对药监局及其局长的愤怒。他不仅要担心药品的质量,而且如果连药监局都受贿,谁还会相信反腐败运动会取得成效?这一案件也使副总理吴仪丢了面子。自萨斯病危机以来,吴仪负责医疗卫生,她努力在这一领域进行改革。
受贿五百万元在中国并非极其高额的数字,中国公众对国家干部非法致富获取天文数字的金额已经习以为常。但郑筱萸一案在社会引起很大的震动,因为人们对医疗体制十分不满、诸多丑闻加大了人们对中国药品质量的怀疑。例如,去年就有11人死于低劣的抗菌素。”
新药审查领域的腐败
新德意志报从另一个角度报道了中国医药界的腐败:湖南一家制药企业一位名叫高春的新药审查人员35次到北京反映药品研发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由于药品市场兴旺,领导指示高春,把过去一年只审核一两种药品的做法改为至少批准四种药品投产,而这些药品本来需要整整三年的研发和试用时期。当他看到把从国外搞到的配方只是‘重新归类’一下、把产品换个名称和包装时,他感到很沉痛。领导对他说,大家都这样做,这样省钱省时间。他找到国家药监局,在那里附带了解到,药厂为获取药品认证已经付出了很多金钱。
尽管行业中有这些弊病,但没有一家制药企业真正被封闭。中国媒体说,现在全国有6600个药品生产点,大多数是小型私营企业,销售伪冒药品。2004年,药监局收到了一万种药品的认证申请。这些药品通常只是把一种老药品换上新名称,然后提高价格销售。受益的是企业和中国的官府衙门。两年前,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被捕,现在对他提出了起诉。
但是,这套结构现在还保留着:药监局继续向制药厂家收取巨额管理费用。而高春提出的专家参与企业认证、产品鉴定和市场控制等透明化措施至今仍然没有得到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