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与排斥-洛迦诺展示德国战后电影
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翻开了二战之后德国电影文化的新篇章。一些导演新锐们当时宣称,德国战后电影已经死亡。今年的洛迦诺电影节通过一个特别单元对这些电影加以重新审视。
战争结束了
德国人必须摆脱战争罪责感:这是战后德国民众的普遍想法。并且电影也必须摆脱战争的束缚。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猎犬,你想永生吗”是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故事片,导演维斯巴尔(Frank Wisbar)以纪录片拍摄手法展示了这场战争的残暴和无情。
婚姻囚牢中的女性
影片“伊娜卡尔的自白”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阿登纳时代的女性形象。电影开头,伊娜卡尔(Ina Kahr )被控谋杀丈夫正接受法庭判决。而后导演帕普斯特(G.W. Pabst)用倒叙的手法展示这位女性地狱般的婚姻生活。这部影片无情地揭露了50年代德国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及社会统治地位。
黑暗的经济奇迹
影片“玻璃堡”也讲述了德国经济奇迹的阴暗面。这一次又是一位必须得忍受丈夫和上司专横强权的女性。导演哈尔拉德-博朗(Harald Braun)在电影中融合了侦探片的元素,但是主要还是呈现女性在“金笼子”和“玻璃堡”里的生活。
第三帝国的罪行
洛迦诺电影节让几部已被遗忘的德国战后电影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德国的战后电影直到今天还备受诟病,最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太多矫揉造作的乡土情感片。但是还是有些作品能免遭批判,其中之一就是由罗伯特·斯欧德马克(Robert Siodmak) 导演,马里奥·阿多夫(Mario Adorf)担任主演的描写纳粹时期电影“魔鬼来临的黑夜”。
荧幕新星
德国知名影星马里奥·阿多夫也在剧情片“暴风雨来临的那天”出任主角。和他一同登上荧幕表演的是后来在好莱坞发展事业的埃尔克·索默(Elke Sommer)。像“暴风雨来临的那天”这种描述西柏林青少年犯罪主题的电影是优秀娱乐片的范例,但当时德国影评界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很不待见。
德国社会视角
由海尔穆特-考特纳(Helmut Käutner)导演的“黑石”也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海尔穆特是为数不多的被口味挑剔媒体的媒体所认可的电影人之一,他在电影中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关于贿赂和卖淫,黑市和经济犯罪的故事。电影主要情节在位于Hunsrück的美国空军基地展开。
战后的首都生活
“通向柏林的足迹”(1952)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观赏一番的,因为这部电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二战后德国首都印象。电影在勃兰登堡门、柏林电视塔和火车站动物园等真实场地拍摄。战争留下的伤疤清晰可见。为了赢得国际市场,这部电影也推出了英语版本。
大师之作与无名电影
本次洛迦诺电影节的德国电影回顾展共播映大约有80部作品,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德国战后备受批判的电影业- 最主要是通过重新探索及展示那些鲜为人知的电影。但是被展示的也有几部公认的时代杰作,比如由彼得·罗(Peter Lorre)导演和主演的电影“失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