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需求旺盛 公益行业蒸蒸日上
2013年7月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国外询问人们知道哪些德国大公司,答案往往是大众、德意志银行、西门子、宝马或者拜耳制药。这些知名企业在德国境内有许多雇员。但德国最大的雇主却鲜为人知,继国家之后,德国最大的雇主是教会慈善机构天主教的明爱(Caritas)和基督教的德冠捷(Diakonie)。
德国有150多万人在慈善机构工作。除了明爱和德冠捷外,红十字会和雇员福利组织(AWO)以及平等福利总联合会也属于该行业的大型组织。
这些机构办养老院,提供流动护理服务,也办医院、幼儿园,进行债务咨询,向移民、吸毒者和流浪者提供帮助。它们是德国作为福利国家的一大支柱。
禁止盈利
这一充满基督教博爱精神的事业有时也很有效益,因为大部分费用都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支付,或者由需要护理的人自己支付。
慈善机构虽然禁止盈利,但还是有盈余。德国经济学院的福利经济学家多米尼克·恩斯特(Dominik Enste)说,很多机构的盈利都在需要的地方派上了用场,比如基础设施、设备等等。不过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时会有铺张浪费的现象,比如修气派的办公室,购置豪华汽车。个别时候,钱的用途还存在问题。
慈善机构享受优惠
现在,也有许多私人机构提供护理,和社会慈善机构一起争夺顾客。但是,它们并非在同一起跑线上。德国私人社会机构联邦协会的贝昂特·特乌斯(Bernd Tews)说,明显存在不平等的问题。
私人社会机构除了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外,还不能使用义工。特乌斯说:"慈善机构可以向照顾亲友的义工提供免税、免社会保险的费用补偿,但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私人社会机构的数量近年来却迅速上升,导致慈善机构在护理市场上的份额减少。不过,由于需要护理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家都不必担心没有事做。
雇员福利组织的布里吉特·多克尔(Brigitte Döcker)说,令护理机构感到头痛的不是没有客户,而是对专业护理人员的争夺。据估计,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德国护理行业目前有5万个岗位空缺。因此,德国也从外国吸收护理人员。不久前,德国才和菲律宾签订了一项协议。
护理费用高
由于护理费用高昂,护理保险只承担部分费用,因此当事者和家属必须自己承担部分费用。福利经济学家恩斯特说,如果请人在家里全天候提供护理,那么费用一下就会达到4000到8000欧元。
于是,在慈善组织和私人护理机构之外又形成了第三个市场。中介公司将主要来自东欧的外国护工按月派到德国老人家里。官方而言,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家受雇,然后被派到国外。他们在德国的收入比在自己的国家要高,但比德国当地的工资要低。
雇员福利组织的理事会成员德克尔说,很明显,这一领域有需求。外国护工的问题常常招致批评,德克尔并不赞同。但她也表示,雇员福利组织今后也会按照劳资协议支付工资。
德国目前有250万需要护理的人。2030年将增加100万。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的背景下,现在的资金模式很难应对这样的局面。今后,德国社会必须对护理增加投入。这将让需要护理的人以及慈善协会获益。
作者:Marcus Lütticke 编译:乐然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