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体制的课题和世界工厂禁抗议
2016年1月1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语媒体周一继续关注中国经济现况及股市表现。《明镜在线》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指出,由政府干预经济的中国模式长期以来被视为西方市场民主的替代方案,但如今中国股市震荡却让人对政府的能力感到质疑。
作者指出,中国模式是政府、人民和全球商业精英之间的三方契约。"领导层承诺中国人富裕生活,而中国公民必须相应地放弃自由权利。这样稳定的局面令全球投资者感到值得信赖,并愿意大举投资。"
作者指出,中国模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确实取得了卓越的成功,它结合了市场经济的特性,以及专家事前的缜密规划。但如今中国股市走低,资金流向国外,有关当局似乎毫无头绪。
"包括德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市场波动与中国经济在客观表现上不如以往并无太大关联,而是因为'投资者越来越怀疑,中国领导层是否能继续顺利地操控经济与市场'。"
作者接着指出,除了股市波动外,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正不断贬值。在一年半间,中国向货币市场注入了约0.5万亿美元,但目前看来贬值趋势依旧强劲,中国央行已不再愿意继续采用支持措施。
文章写道:"如今的危机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贯穿这段历史的是中国当局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它始于千禧年,政府大举干涉外汇市场:如此一来,出口机器才能不断运作,而中国央行从市场上买进越来越大量的美元,借此压低人民币汇率。"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巅峰时一度达到近4万亿美元。一方面确保了工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破坏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变得极端依赖出口,多年来也投资过剩。"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能取得今日成就,确实不可不提到政策的介入。然而,"决策的政府专家是否有足够智慧令人怀疑。同样令人质疑的是,理论上,在没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或强烈公开批评声的体制中,一个强大国家是否还能合理运作。"
"领导层、人民和大财团之间的契约很可能将能延续,即使这样的协议在急需调整的情况下正面临压力考验。不过这种指令资本主义的中国模式难以被其它国家作为借鉴。"
"世界工厂"的抗议声
中国当局周末逮捕了数名劳工维权人士。《法兰克福汇报》在题为"世界工厂禁止抗议"的文章中指出,继去年逮捕维权律师后,中国政府如今正
文章介绍称,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被视为"世界工厂",制鞋业、成衣业和电器业都在此设有组装厂,国际和中国品牌相中当地廉价的工资和低税金,纷纷选择在此生产。"几年前,在中国南部出现了数家小规模的非政府组织(NGO)以及一些热心人士,针对拖欠工资或拒绝支付加班费等劳资纠纷,为劳工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在部分地区,活动人士甚至是以调停者的身份被企业所接受。他们填补了公立工会无法满足的角色。"
作者指出,自经济增长放缓后,中国南方的工厂减产、辞退和关闭的情况增加。外地来的打工族多数没有合同保障,在公司破产或暂时关闭时,往往无法获得补偿或工资便被遣散。有关当局鲜少对其提供帮助,劳工们只能诉诸示威、罢工或其它抗议行动。
"鉴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生产厂关闭以及抗议活动扩大的情形,省政府显然正试图对活动分子进行威吓和警告。据中国的劳工维权人士表示,中国即将通过的新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已经造成劳工权益活动人士却步以及南方的NGO关闭。"
"新法规的目的是更严格地控制在中国的组织,尤其是仔细监管其与境外的联系。中国领导层担心西方国家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渗透'。"
"如今四名知名活动人士被捕,向其他抗议者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信号。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这些活动人士被起诉之前,已经指责其接受境外资助,鼓动劳工罢工。如同过去对待维权律师的方式,中国政府利用官方媒体,在法庭审理前便由公众对被告作出未审先判。"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