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生产结构才是欧洲纺织业的出路
2005年9月6日欧中纺织品纠纷取得的妥协是公正的,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是因为虽然欧洲进口商已经付款的八千万毛衣、裤子、汗衫、文胸等服装被扣压在港口的状况终于结束,但今后两年内欧盟进口的中国的纺织品将大幅减少。商家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可以提高从其它国家的进口量,但由此产生的费用也许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此外,欧洲服装生产厂家从中只赢得了少许时间,因为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过渡期的有关规定2008年到期,届时中国就可以以自己的产品主宰世界贸易。
四十多年来,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通过配额制度进行调节。2004年底,这项国际纺织品协定到期,但在2008年以前,实行过渡期有关规定。实行过渡期的唯一原因是,一些国家延误或无视结构转换。在欧洲,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部分法国的情况就是这样,而在德国和英国,一度重要的纺织行业已所剩无几,纺织和服装生产已大部消失,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或世界领先的工业纺织品企业外,只有生产高度时髦和高价产品的厂家得以生存下来。它们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其设计和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排在前列的缘故。
德国得以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纺织机械。在纺线机、织布机和工业缝纫机的生产方面,德国和日本的厂家主导了全球市场。中国是购买这些机器的大买主,如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全世界卖出的织布机中有一半安装在中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中国有千百万老奶奶为了一份难以糊口的工资在编织毛衣,事实是中国建成了高度现代化的工业。低工资固然对竞争起到某种作用,但绝不是关键作用。中国提供的虽然是大批量商品,但质量一流、价格低廉、而且供货高度灵活。
孟加拉国、柬埔寨和越南的工资更低,但中国的生产率高多了。此外,中国具有一整套提高价值的价值链。例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并且完全并入了欧美商业公司集团的物流体系。目前,中国提供的服装占全球服装贸易总量的25%,中国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和供货国,但中国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2008年完全放开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以后,面对廉价进口品的压力,再保护欧洲厂家毫无意义,这样的做法注定要失败。规定配额的世界纺织协定最终结束是早已宣布的事情,每个业内人士、包括政界人士,都知道过渡期行将结束。唯一的解决方法是以进攻姿态去适应自由贸易。德国做这件事的时候,失去了大量的企业和就业岗位。在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方面,德国接受了巨额入超的现实,但在出口与此相关的机器方面,却赢得了出超。在自由贸易中,拒绝转换结构、抱着过去不放的人难以生存下去。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