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有钱自东方来

2007年3月23日

德国和欧洲面临来自中国的投资潮:北京将动用其巨额外汇储备在海外大笔投资

https://p.dw.com/p/A8a1
中国老板要来了图像来源: AP

文化冲击

根据专家的看法,北京政府正计划将所购美国国债的一部分转为企业股份。欧洲和德国将成为中国大举投资的对象。经济咨询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中国问题专家凯泽尔日前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惊呼“我们将经历一次文化冲击。”

凯泽尔称,即使中国只动用其1.2万亿外汇储备的十分之一用于投资,也是一笔巨资。他相信,在2到5年内,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将涌入欧洲。他知道,欧洲的大企业也将成为中国人的涉猎对象。其中,汽车产业和机械制造业会是重点。

凯泽尔称,迹象显示,中国投资人的观念已开始全面改变。中国已不愿意只当世界加工场,而是开发自己的高技术。中国投资人已不再仅仅对破产公司感兴趣,而是也将目光投向了业绩良好的企业。此外,中国方面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只要求技术转让。按凯泽尔的说法,中国人已经看到,光把旧机器和装备搬到中国去是不够的。在这方面中国人已有足够的教训,他们认识到了,西欧的员工和市场有何等重要。

观念转变

迄今,中国参股的德国企业数量不足100家,就数量而言可说是微不足道。凯泽尔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迄今,中国人一般只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宣布破产或难以为继的企业,很少关注专利或受保护品牌这些非物质的价值。时过境迁,中国人现在已逐步转变了观念。中国人如今也倾向于让原来的经理层继续工作。对成衣机器制造商Dürkopp Adler的收购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不过,这个例子同时也暴露了中方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营单位需要很长时间做决定过程冗长,速度缓慢。凯泽尔告诉说,对该公司的收购意向书签订于2004年,而至收购项目完成已是两年之后的2006年。造成决策缓慢的另一个因素可能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人先要建立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等到一切就绪,原定目标可能已被别人捷足先登。

新机会

凯泽尔告知,欧洲谈判方常常还会遇到另一个文化问题。他举例说,要是德国企业提出某价格,它们留下的还价空间可能是20%,而中方根据国内的经验会认为对方提出的价格有50%的水份。此外,中方谈判人对德国严格的雇员保护法律常常没有心理准备。

凯泽尔相信,对德国企业来说,来自中国的投资将意味着机会,有助于打入中国市场,而仅靠一己之力将十分困难。

凯泽尔认为,通过中国在西方扩大投资,剽窃品牌等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也将有所减轻。他的观点是:“要是某个品牌属于了他们自己,他们就会致力于对之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