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侵权仍是欧中专利合作最大障碍
2005年11月25日欧中合作已有多年
欧洲专利局与中国专利部门的合作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这一欧洲与亚洲国家专利部门共同参与的论坛已是第四次举行。目前中国已拥有较完善的专利法,但执法方面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侵权假冒仍然十分猖獗。
专利是现代工业领域技术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利的信息交流给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了解本行业最新技术发展的机会。全世界每年申报专利的数量多达八十万项,而其中亚洲就占了50%以上。欧洲与亚洲国家专利部门的合作始于八十年代,欧洲与中国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合作曾对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大问题仍是知识侵权
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在中国受到侵犯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产品遭仿冒是外国工业企业在中国销售经营遇到最大问题之一。不过有关本次会议的前期报道并没有提及这一话题。全德工业联合会亚太处负责人施特拉克指出,会议上,专家肯定会讨论到这个问题。不过专利局是负责专利保护的立法,而不是监督执行的机构。中国的专利局在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相当完善,中国有很好的专利法。问题出在执法上,有法不依,地方司法部门执法不够独立,与西方的标准还有差距。
而外国企业只能依赖当地政府的措施。不少德国企业虽然很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却由于担心自己产品被抄袭仿冒而犹豫不前,如果事关向中国的子公司转移关键技术,这一担忧情绪就更为强烈。还有个别已经立足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因为发现自己的产品技术被仿冒造成经济损失而撤离中国。仿冒已成为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经营的最大障碍之一。
德方有信心
全德工业联合会亚太处负责人施特拉克表示,德国方面希望中国政府能履行承诺,加强执法力度。德方对此有信心,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意识到仿冒的危害,也希望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有效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不被国内同行的竞争者所抄袭。
说起仿冒,我们都会想到中国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上假冒的国际名牌。但在工业联合会的专业人士看来,仿冒的消费品固然会给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但危害更大的是工业技术被剽窃。因此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机械,电子元件等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比如从德国引进配件在中国组装的机械。施特拉克还指出,现在的一个趋势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仿造品已经销售到了第三国。比如仿造德国产品,在中国生产,再返销到欧洲。这个问题,德方希望能在专利保护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鼓励企业采取一切可能的法律手段,打击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