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通胀”还是“增长”?北京面临艰难抉择

2010年12月13日

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市场基本保持稳定,这曾让西方世界羡慕不已。而现在,全球经济刚刚出现回暖迹象,中国政府却已经开始为景气过热而导致的通货膨胀而感到头疼了。

https://p.dw.com/p/QWyw
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民生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国的物价越涨越高,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让老百姓怨声载道。根据官方数字,中国今年11月份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5.1%,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而与今年年初相比,中国民众在11月中为购买食品所支出的金额增加了11.7%。北京理工大学胡星斗也认为,中国实际的CPI可能远高于官方数字,"比如食品类的价格普遍上涨了20%,甚至有些食品价格上涨了50%以上。而食品类占CPI的比重达到34%,由此可见很有可能中国真实的CPI数字不止5.1%。"

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中国与各大主要经济体一样,都推出金额庞大的景气刺激计划。两年之内,中国国内贷款额超过17万亿人民币。货币超量发行所导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12月12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要"控通胀,稳物价"。此前,中国官方已经通过减少农产品产销的中间流通环节,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扬,而这一做法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成效。

而中央经济会议上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是: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风险。不少专家解读称,这里的"稳健"可以被认为是"紧缩政策"的比较温和的表达方法。中南海希望能够通过提高信贷成本,来控制经济景气过热增长,从而平抑价格上升失控的局面。正因如此,中国央行今年内第六次宣布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仅仅通过紧缩货币政策依然不足以控制通胀局面,"如何在'控物价'和'保增长'之间取得平衡,这始终是中国政府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实际上中国政府仍然把'保增长'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要'保增长',必须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虽然我们的货币政策逐渐收紧,但财政政策依然宽松。但从世界经验来看,要真正控制通胀,财政政策也应当从紧 ,从'过度宽松'转向'适度'。"

作者:石涛

责编: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