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改革邁出的這一步重要性何在
2004年7月2日德國的就業市場肯定在哪出了問題。為了降低失業率,德國花的錢比其它大的工業國都要多,效果卻比不上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德國的失業人口多年徘徊在400萬到450萬之間,連同隱形失業人口,全國至少有600萬人沒有正式工作。
德國就業市場改革來得太晚。國家就業市場管理機構弄虛作假,美化勞動力市場數據的醜聞曝光後,聯邦政府和在野的基民盟,基社盟終於達成協議,對就業市場政策進行徹底改革,將重點從資助失業者轉為鼓勵他們重返正規就業市場。
新政策遵循胡蘿蔔加大棒的原則,也就是說,一方面勞動總局將為失業者提供更好的咨詢服務,加大介紹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通過減少救濟金施加壓力,促使失業者重返就業市場,哪怕新的工作不如以前。這項政策的出台不是政界總結經驗和教訓的結果,而是國家,經濟界和勞動者已不堪重負。失業金,失業救濟,活躍就業市場的支出以及少收的所得稅和社保費,一年下來共計830億歐元,相當於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
政府和反對黨希望新政策能夠一箭雙雕:一是減少失業保險機構和國家對失業者的支出,降低僱主和雇員的保費額,並以此促進雇員的消費能力,降低企業的薪水附加支出,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第二,通過加強勞動總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發掘更多的工作崗位,讓失業者獲得工作。由於城市,鄉鎮和地方比勞動總局這樣一個聯邦機構更熟悉當地情況,因此,今後將更多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失業救濟迄今是聯邦提供的一項社會福利項目,今後將和地方提供的社會救濟合並為第二階段失業金,低於目前的社會救濟金的水準。今後,失業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時間將從現在的32個月縮短至12個月,之後就只有領取第二階段失業金。除此之外,在發放第二階段失業金時,個人的私有財產和生活伴侶的收入也將更多地考慮進去。同時,將實行更為嚴格的規定,促使失業者在重新進入就業市場時不挑三揀四,即使新工作的薪水和待遇不如以前。
長期失業者今後的處境將會非常艱難。這是否合理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誰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或靠以前支付的保險生活,他只能滿足於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準。他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不濟的命運,同時減輕納稅人,投保人的負擔。為此,他理應得到外界的幫助。不僅在其它工業國,德國也有很多例子表明,就業市場政策的轉變將導致失業人口明顯減少。目前實行的政策對政界和長期失業者來說都太寬鬆了。政策的轉變要失業者做出一定的犧牲,但卻給降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帶來更為光明的前景。
(查瓦斯基 / 傅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