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倒塌20年後的東西部關係
2009年11月5日曾作為前東德反對派長期活躍於政壇的東德神學研究者弗里德里希∙紹勒莫強調,德國國家雖然已經統一,但東西部依然存在許多差異。紹勒莫表示:"東西部依然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相互理解較少。但這種裂縫會癒合。我想20年內我們就能夠做到。"
這聽上去要比前聯邦總理,社民黨主席威利∙布蘭特在1989的說法更加謹慎,布蘭特當時曾說,"本來就同屬一體的東西德"現在將融合為一個國家。而今天人們對於融合所需時間的預期也遠遠大於轉折亢奮時期的設想。紹勒莫指出:"20年前歡欣鼓舞的時期過去後,現在就像酩酊大醉後醒來的抑鬱,或是蝸牛爬行一樣緩慢地走向磨合的正常狀態。"
1990年,當時的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柯爾向東德人民做出承諾時,沒有想到進程會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柯爾說:"我們將共同創造一個繁榮的國家。"
東德的基礎設施得到新建:修建了高速公路和州際公路,改造老城,住宅得到新建與整修。重新修建了帶有重要像征意義的建築,例如柏林的大教堂與博物館區,還有德勒斯登的聖母大教堂。民主德國的殘留物,例如柏林的"共和國宮"以及許多火柴盒式的混凝土住宅則被拆除。
由於人們持續不斷地從五個東部州遷出,曾經的住房緊缺狀況現已不復存在。從二戰結束到90年這45年間(1949-1990),有450萬人離開前東德遷往西部,其中大部分是在1961年修建柏林牆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眾抗議運動的主要目標是爭取通行自由,1989年在該運動的壓力之下,柏林牆倒塌。此後東德居民數量又下降了150萬人。
在2009年10月3日德國統一紀念日上,聯邦總理安傑拉∙梅克爾強調說:"當時的那些事件不是已經過去的歷史,不是為一個時代畫上句號。而更多的是一個新的自由與開放的時代的開始,我們就生活在其中。"
1990年在東德(不包括東柏林)居住有大約1450萬人,現在還剩不到1300萬人。雖然每年還有1萬西德人遷往東部,但是很明顯地,更多人嚮往西部。僅在2008年,從德國東部就遷出了5萬人。從東部遷往西部的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留下的是老年人和社會弱勢群體。
導致人口外流的原因是緩慢的經濟發展。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東部僅達西部水準的71%。而東部的失業率始終是西部的兩倍。
在新的聯邦州也有一些建設方面的成就,即經濟與科學領域的"燈塔"。問題是,它們是否能夠保持發展勢頭。最近,被稱作德國"矽谷"的德勒斯登重點電子行業也陷入了經濟漩渦。
聯邦總理梅克爾認為, "克服國際經濟與金融危機或許是第一個德國東部與西部人共同面對的巨大挑戰。沒有相關的教科書,也沒有規定好的教條,這是一條通往未知的、新時代的路,我們應當利用危機帶給我們的機遇。如果我們能夠將過去的對立拋到腦後,我們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作者:Jochen Vock / 舒欣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