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隆亚洲电影节看亚洲电影
2002年9月7日尽管近年来德国电影一直比较消沉,电影院里仍然不乏热心的看客。而8月28日晚在科隆日本文化研究所报告厅播放的行定勋(YukisadaIsao)的《奔跑吧》(Go),德国的观众们仿佛又看到了“疾走罗拉”的影子。三年前这部电影曾经让影迷们以为,德国电影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事实上,除了好莱坞涛声依旧之外,欧洲电影业仍然陷于萧条。那么,现在这个小型亚洲电影节的举行,在影迷圈子里,尤其是在热衷东方文化的影迷圈子里,至少是个按摩眼球、安慰心灵的小小的梦之旅吧。
首先拉开亚洲电影节帷幕的是上述的日本青春片《奔跑吧》,由多年从事影视的新锐导演行定勋执导。影片以高中生杉原在社会、家庭、友谊、爱情等方面经历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特殊人群--在日韩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状况。最后,影片以杉原好友正一的死给观众留下一个悬念,也是一个人生的思考--“我有话要对你说,很重要的事情……总希望杉原君能够明白。”杉原的耳边回响着正一刚才的那通电话。带着急切的心愿,正一就这么离开了杉原,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小型的“亚洲电影节”由科隆的亚洲电影论坛发起,并获得市文化局以及其它文化或商业机构赞助,得以第二次在科隆成功举行。亚洲电影论坛纯属一个很个性的私人文化社团,全由热爱亚洲电影和视听文化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定期举行沙龙,发行“亚洲电影”杂志,在德国众多的电影发烧友部落中,坚持不懈地发出东方的呐喊。组织者之一的克鲁奇先生说:“亚洲电影对德国人来说只是小群体电影,就像法国电影,印度电影,只有一定圈子的观众会感兴趣。除香港电影以外,日本、中国电影很少有附带英文字幕的。韩国电影这两年急速膨胀,因为很多片子都做成添加英文字幕的DVD,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兴趣。但是我们这次电影节主要播放那些德国市场上难以看到的电影。”
从8月29日起到9月1日,25部东亚电影将相继在科隆电影院和日本文化研究所向观众展示。日本与韩国近年出产的影片占据多数,其中大部分在国际上获过奖项,如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青山真治执导的“沙漠之月”、今村昌平的“红桥温泉”,此外三池崇史的《中国的鸟人》,日本21岁才女藤谷文子自编自演的影片《式日》等也广受欢迎。强劲的韩流不让势头,除了去年创造票房奇迹的郭景泽执导的“朋友”、远销东南亚的喜剧片“大佬斗和尚”等 影片外,观众们还欣赏了多部韩国新锐导演的非主流电影和小短片,其中不乏电影发烧友自创的数码电影。这些片子从形式到题材丰富多变,代表了日本和韩国近年来民族电影较高的创作水准。
相比之下,这次亚洲电影节播放的华语片只有香港的“异度空间”和中国大陆冯小刚2002年的贺岁片“大腕”。由罗志良执导,张国荣主演的恐怖片“异度空间”在今年复活节时期推出,讲述一个心理医生遭遇鬼魂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大陆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大腕”则恰恰相反,展示了一部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喜剧加闹剧。在这部由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中国影片里,人们又看到故宫红墙、长袍马褂这样熟悉的中国特色,也听到了大段大段纯正的美式英语对白,当然也少不了夸张的剧情和场面。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同一般,有大陆的票房明星葛优,香港的关之琳,以及好莱坞资深演员唐纳德啡?/FONT>。这样的中港好莱坞三方连袂,影片“大腕”不仅打出“大腕级”的品牌,还向观众承诺了“大腕级”的视觉品质。然而,100分钟笑过之后,细心的影迷发现,这种为票房而生的影视混血儿只是简单罗列了商业利润为指向的各种视频、音频元素,真正的精髓--中国式的思想仍然缺席。比如,西方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故宫和美国名演员,认为是好莱坞的东方电影;香港人看到了关之琳,认为它有香港制造的成分。而大陆人听到了葛优的京腔,那么它是否就是中国的电影?至于情节,以大腕之死大肆炒作的故事似乎更应该发生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西欧,而不是中国?
那么,什么时候真正中国民族化的电影才能大规模浮出水面呢?
作为典型的市民社会下的产物,电影是一个活动的窗口,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化的浓缩,也是其开放性和可交流性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电影能够反映出社会意识。但是,目前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仍然承受种种法规桎梏,严重影响了文化艺术观点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媒介作出的自由表达。在电影法规与资金之间左右平衡,中国电影导演无异于戴着枷锁跳舞。
就象“大腕”片头的约法三章,规定了尤优无数个“没有权利”,这也许正是中国电影人憋气太久之后的一声叹息吧。
“大腕”里的对白:(露西:)简单的说,你就是一双眼睛,把你看到的客观的记录到胶片上面,你没有剪接权,也没有评论权,更没有权利去表达你的态度,因为我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态度。(尤优:)可我有权利不干吧?(露西:)除非是我们不想让你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