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华文媒体在德国(1)

艾柯2002年11月25日

连钓鱼都需要执照的德国对记者这个职业却没有限制,说起来,记者人人可以做,媒体大家都可办。这样的背景下在德国拉开了一道中文媒体的风景线:它们中有人在为中国民主呐喊,有人在报纸上卖梅酒,有人发表黄色小说,有人在向中国的媒体输送新闻......

https://p.dw.com/p/2rKt
对‘华商报’来说,德国的图片报是他们的榜样

内销的新闻

曾算得上“中国第一号老外”的米卢在世界杯结束后金盆洗手,卸去中国足球队教练一职。如今传闻,身在德国斯图加特踢球者俱乐部担任体育主管的荷兰人阿里-哈恩会接过米卢的教鞭。欧览传媒,一家在德国的中文网站,这几天可有得忙了。网站办公的地点正好在斯图加特,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能够凭着记者的身份,打进斯图加特俱乐部采访,套到“第一手信息”,诸如哈恩连一分钱工资没要就已经辞职。

欧览的消息在中国大陆的媒体上炙手可热,各家体育媒体身在中国,又不懂德语,“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纷纷向欧览约稿,而这面向在德华人的综合网站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除了追踪哈恩以外,在德踢球的杨晨、谢晖也是网站的“最爱”报道对象,所以,这一阵欧览传媒打的“德中体育牌”。

德国:人人都可做记者

欧览网站的负责人万先生在德国生活了十多年,学业完成后和几个志同者一起半路出家,趟这“媒体”的水。万先生告诉德国之声记者,在德国做媒体出人意料的容易。在建网站之前,他曾向记者协会和其它相应机构特意咨询过,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你们有一个“Impressum"(编辑部),就可办报建网。也许中国的记者会感到惊讶,在德国,连想做发型师开发廊,都必须经过职业培训考核才可以上岗。而说起来,记者这一行却是人人都可做,拿起笔来就可做媒体的一员。

来自德国记者协会负责北威州事务的斯坦芬-海因策先生也证实:“在德国,人人有写的权力,人人有权传播他写的东西。但是,写出的作品是否被一家媒体接受,这将由媒体的编辑来决定。”

而象欧览这样的华文媒体本身就是自筹经费、自发组织,用中文向德国的华人社会服务。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所谓的德国主流社会很少向华人媒体投来目光,甚至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媒体群落。于是,万先生和其它在德华文媒体一样,享受中国大陆同行不可思议的“创作自由”。

当然,作为记者的万先生也产生了疑惑。比如前一阵,留德学生胡鹏在斯图加特打工时被德国同事杀害。在采访调查此案时向德国警方和法院人员了解情况,面对陌生而不知名的中国记者,被采访人并没有问明记者来历就接受采访,是否太过轻率了呢?

欧览人给自己找到了回答,万先生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记者是传言人,并没有特权了解别人不能了解的事情。”那么,作为检察官既然可以面对公众作一个交代,就可以回答作为公众一员的记者提出的问题。

一报一刊:六四是关键词

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在德国存在着一批华文媒体。从19世纪末,德国柏林大学东方语言学者出版一份华文报刊‘日国’,到如今,华文媒体起起落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近的十几年,资格较老的“一报一刊”--‘德国导报’和‘莱茵通信’在德国的华人圈里颇有影响。同为媒体,欧览和这早期出现的“一报一刊”之间已经有了“代沟”。

提起“一报一刊”,六四是一个关键词。这两份月刊和双月刊分别出现在六四前后,‘德国导报’原名‘真言报’,是在德国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报刊。六四事件发生后,报纸组织抗议活动、为死难者捐款,为在德学生争取权益,对中国时政提出尖锐的评论。箴言报,报名流露的是年青学子血气方刚、寻求真理的欲望。

时光流逝,六四渐渐退为时代背景,呐喊之声也渐渐平息。来自德国社会的同情和关注也渐渐淡去。94年,原本向报纸提供资金赞助的德国基督教会和德国学生联合会切断了“水源”。

报纸的内容在这些年进行了调整,不再只是面向学生,也面向旅德华人,话题的范围扩大,提供实用信息的服务和在德生活必须的法律问题咨询。‘真言报’如今改名为‘德国导报’,经费来源于一些华人旅行社的广告勉强维持,月发行量在1万5千份,和‘莱茵通信’一样,靠着留德学生和一批“有闲情和理想”,又有其它固定职业的“业余写手”,两份媒体推崇原创作品,不屑于东抄西凑。尽管内容上还可圈可点,但是和一些完全商业操作的媒体相比,这一报一刊保持了他们的尊严和质量。

批评共产党+黄色小说

与阳春白雪的‘莱茵通信’共登媒体风景线的还有‘华商报’。在德国的华文媒体圈内,目前来说它是一份目唯一盈利的报纸,但也是最有争议的媒体。感谢德国的自由气氛,‘华商报’踏入中国媒体最大的禁区--批评共产党+黄色小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