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科尼希博物馆老树发新芽
2003年10月12日就是在改建之后,来访者在波恩的亚利山大.柯尼希博物馆还是看不到活生生的动物,但是却可以如临其境般感受非洲稀树干草原的气氛。经过历时4年的改建和彻底翻修,这家和波恩大学动物研究所密切合作的博物馆于10月10日重新对外开放。
它以现代化的展览方案,以及布置一新的动物标本,吸引来访者印象更为深刻、更为情绪化地进入大自然的动植物世界。“我们的蓝色地球-联网中的生命”是该博物馆新的长期展览的主题。它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展示动物世界的标本,而且试图解释人类在大自然
柯尼希博物馆以其不同寻常的、从1912年就开始收藏的藏品而闻名。改建之前,它留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本令人充满敬意、但却少有人问津、老式陈旧的百科全书。现在,那些本地和外地动物种类的珍贵标本,在光线充足的明亮展厅里,等候人们的来访。该馆馆长瑙曼兴奋地表示:“我们的展览终于变得现代、时新、引人入胜了。”
这个博物馆展览部门负责人海涅介绍说:“我们有针对性地控制了展窗中的展品数量。我们的口号一直是:少即多。我们的主导思想是,把各种生命的生态过程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原理,尽可能清晰透明地表现出来。”
在设计新的展览方案时,他们特意放弃了连篇累牍的信息介绍,而是以简短的文字,略微说明各个陈列场景,以此启发、引导来访者,更为仔细地观察展品、感受气氛。如果需要解释一些复杂的题目时,展览设计人员便借助于图像和计算机模拟。就是过去那些竖在标本旁边、介绍其归类的详细说明牌,现在也被完全拆除了。
新的长期展览的核心,是安排在博物馆有玻璃棚遮盖的宽敞天井中的非洲稀树干草原风景。海涅介绍说:“来访者将会获得一种如同亲临其境的感觉。他会意识到,他也是大自然这个联网中的一个部分。”
为此,非洲稀树干草原上动植物世界的典型代表穿插陈列在各种逼真的场景中。海涅告知:“我们想解释稀树干草原上的生物现象,和生活在那里的生命团体的游戏规则。”利用复杂的照明技术,他们可以模拟稀树干草原在一天当中不同时刻的不同气氛。
在改建后的柯尼希博物馆,稀树干草原,并不是来访者可以如临其境般体验的唯一一个生存空间。还有一个雨林展和本地动物收藏展,也是以栩栩如生的场景方式展出的。除此之外,这个博物馆还计划到2004年底,完成北极和南极的实景展。
大部分展品摆放的位置很接近来访者,让人走过时,有伸手可及的感觉。从一颗仿造的木棉树里,发出悦耳的声音,讲述着来自非洲的童话。海涅介绍说:“我们试图以此为引子,引导来访者从大自然,进入人类社会。”
与此相邻的展厅展示的内容,便是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这个展厅项目的负责人格肯及其同事特别注意,即不过于简化,也不过于详细地介绍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自然博物馆,柯尼希博物馆对自己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要有娱乐性,而且也要有教育性。因此,海涅介绍说:“在设计展览时,我们一直需要注意,即要满足外行的需求,也要满足学术专家的需求。把握好这其中的尺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鸟类展的安排方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这个展厅的展品,是根据“食物”或者“交流”等概念进行分类的,但是专家们也很容易就看出,隐藏在这种安排后面的科学系统性。
(施彦)